夏塔生机勃勃的边陲家园

● 撰文/图片 Yoyo ● 编辑 Rita

2022-06-08 20:58:18

今年6月,我们驱车自北京出发,一路西行至伊犁昭苏县,然后继续南下,终于来到县西南的夏特柯尔克孜族乡。这正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夏塔旅游区的所在地,它位于祖国西部边陲,南傍高峰林立的天山主脉,西邻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奔腾不息的夏特河穿行而过,终年白雪皑皑的木扎尔特冰川巍峨耸立。我们被夏塔古道的瑰丽景色吸引,为乌孙古国的传奇往事心醉神迷。千百年来,夏塔像个美丽又神秘的女子,又像是个一往无前的勇士,守护在中国最西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


1.jpg


边境牧场美好的邂逅


日落时分的路边,我们看到一名哈萨克族妇女正在准备晚餐。夕阳洒在草原、毡房和正在吃草的马儿身上,整个世界都笼罩在金色的光芒里,景象温暖而雄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们迅速停下车,走向毡房。


2.jpg


从伊宁出发去往夏塔的路上,由于修路,200多公里的国道一半是泥泞的颠簸路段,路上黄土漫天,经过5个多小时的艰难行驶,我们才终于到达夏塔。

自南天山支脉汗腾格里山北坡顺流而下的夏特河,终年奔流不息,从夏塔穿行而过。河道中富含大量石灰石,使河水呈现出独特的奶白色。正是这牛奶般的河流以其丰沛的水量与优良的水质浇灌出了优质的天然草场,也孕育出了健硕的草原天马和英勇善战的马上民族。从大月氏到乌孙古国,再到现代的哈萨克牧民,一代又一代的游牧者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园。

通往牧场的路,朝着中哈国境线的方向,这里是游客鲜少到访的地方。一路低矮平房的墙上随处可见“放牧就是巡逻,种地就是站岗”“保卫祖国的边境线,确保边境安全稳定”之类简洁有力的标语。作为距离中哈边境最近的牧场,这里的牧民也肩负着守边护边的神圣使命。

不远处的格登山(两国边境上的我方界山之一)与哈萨克斯坦遥遥相望,乾隆御笔题写的《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之碑》矗立于山顶。200多年之后,清军平定准噶尔部首领达瓦齐叛乱、收复伊犁的凯旋号角似乎仍回响在这片土地上。

越过这片低矮稀疏的平房,眼前越来越开阔,牧场腹地宛如烟波浩渺的大海般一望无际。这里是游牧民族的天堂,成群的牛羊点缀在辽阔的牧场上,目之所及都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绝美景象。遥想当年,乌孙国王猎骄靡从河西走廊出发,一路向西至伊犁河谷攻打大月氏,当他看到这片精良的草场时,一定也曾禁不住赞叹吧。乌孙击溃大月氏,然后又联手西汉灭匈奴,一度成为西域最强大的国家,长期游牧于天山以北伊塞克湖南岸至伊犁河流域一带。

沿着这条牧场之路开到尽头,就到了边境哨所,一排排铁篱笆示意我们无法再前行了,只能调头返程。没走出去几百米,两座靠近马路的毡房便进入眼帘。一名哈萨克族妇女正蹲在毡房外生火做饭,此时炊烟升起,夕阳温暖万物的景象犹如一幅精美绝伦的油画,在广袤草原和远处雪山的映衬下,苍茫壮美,一切都是那么纯粹。我想,如果真的有世外桃源,应该就是这个样子吧。

我们走上去攀谈,得知这位哈萨克妇女有个美丽的名字——古力努尔,在哈萨克语中这是“光芒照耀下的花儿”的意思。她家是距国境线最近的第一户守边人家。如今,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保留游牧习惯的哈萨克族日益减少,毡房稀稀疏疏地分布在广袤的牧场上。一路走来,整个牧场只看到几十顶毡房,而距她家最近的牧民也在1公里以外。

遵循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产生活方式,古力努尔的家落脚在夏特河支流的一条小溪旁,几匹健硕的马儿拴在溪流旁的树下,低头就是天山下的甘洌雪水、丰茂青草。两个毡房中稍大的用来居住和用餐,稍小的用于储存食物和做饭。科技的发展也为偏远地区的牧民带来了福音:一块2平方米的太阳能板靠在毡房外,满足了这里用电照明的需求。

早就听说哈萨克族人民勤劳勇敢,热情友好。看到我们下车,古力努尔起身面带微笑向我们走来,正在割肉的小刀还在手上,这种15厘米左右长的“沙木沙克”小刀是哈萨克牧场最常见的工具,宰杀牲畜、剥皮、切肉、吃肉、吃瓜都离不开它。她三十多岁的样子,草原上自然简单的饮食赐予了她健硕的身材,长期高原紫外线的照射下,深色的皮肤上泛着光,微笑的眼角有了些许时光雕琢的痕迹,从内到外透着一股健康的气息。头上包着的红色纱布披巾,随风飘动,仿佛在欢迎我们这些不速之客。哈萨克族的头饰非常讲究,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哈萨克女性年幼时戴圆帽,少年时戴一种名为“塔克亚”的圆斗形带花纹的帽子,出嫁时要戴华丽的尖顶“沙吾列克帽”,生育后至老年时期则佩戴头巾。通过这样的佩戴习俗我们猜出,古力努尔已经是一位母亲了。

果然,几个十来岁的孩子寻声从毡房跑出来,好奇又腼腆地望着我们。在这三个女孩、一个男孩中,一男一女是古力努尔的孩子,另外两个女孩是原本住在夏特乡的亲戚家的孩子,放暑假来牧场玩。对孩子们来说,亲近自然的毡房远比城乡的水泥砖房更有吸引力。长期生活在辽阔天地中的他们充满活力,通透清澈的眼神好像会说话。古力努尔日常说哈萨克语,因此与我们交流并不是太顺畅,而孩子们接受的是9年制义务教育,开心地和我们聊起了天。

这些孩子最远也只到过80公里外的昭苏县城,虽然互联网已经在这里普及,但透过手机屏幕了解到的各地风情毕竟还是与亲历相差太远。他们的眼神满是好奇,首都北京在他们心里是神圣的存在,他们想知道关于北京的一切,于是我们拿出手机,翻着天安门、故宫、鸟巢、水立方等名胜的照片,给他们讲述北京的样子。“你们可以经常去这些地方吗?长大了我也要去北京!”看着他们满眼期待和羡慕的样子,我们只想在有限的相处时光中分享更多。我们把从北京带来的气球送给孩子们,陪他们一起纵情奔跑,欢声笑语融化在草原美丽的日落余晖里。

6月下旬的初夏,草原上风很大,傍晚只有十来摄氏度。孩子们懂事地邀请我们到毡房里避风做客。毡房中除了几床被褥,和挂在一角的哈萨克族女性传统服饰,没有多余的家具用品。孩子们端上马奶酒,据说这是哈萨克族牧民招待贵宾的最好饮料。一杯温润醇香的马奶酒下肚,身体暖暖的,竟然有些醉意。

聊到梦想,古力努尔的女儿说:“我希望有辆车,然后去环游世界!”

“那你最想去世界的什么地方呢?”

“广东!”她毫不犹豫地答道。

我满脸诧异:“为什么呢?”

“因为那儿有各种各样的活动。”

对于这个西部牧民家庭的孩子来说,她最喜欢的南方风情仍然远得像个梦。而另外几个孩子都表示想要当警察,看来保家卫国的种子早已深深埋藏在他们心底。

当我们要离开时,聪敏好学的高个子女孩已经学会使用单反相机。我的相机中留下了这个纯真孩子捕捉的珍贵影像。

蓝天、白云、草原、雪山、小溪、骏马、羊群、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和古力努尔勤劳的背影……无数个美好的瞬间组成了牧场的生活图景。春去秋来,夏归冬至,四季更迭中,自然的力量哺育着这一切。

随着城市化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哈萨克游牧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们不再用一生的时间守护牧场,因为有更多精彩的生活正等着他们。偶尔,古力努尔也会脱下传统服饰,换上便装,和丈夫到舞厅跳舞、参加朋友盛大的婚礼、去周边短途游玩。冬天,古力努尔一家不再像祖先们一样长途跋涉,辗转到另外的草场,她们会收起毡房,把马儿安顿在雪少草多的地方,回到夏特乡平房里的家,度过温暖舒适的冬天。

我想象着,古力努尔的孩子们多年后将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在夏塔之外的广阔世界实现梦想。



 Tips 

自驾线路

从伊宁出发,沿S237伊昭公路一路向南,过昭苏后转577国道直达夏塔。伊昭公路翻越整座天山山脉,道路险峻,但景色极佳,值得体验。季节性道路一般只在每年5至10月期间开放,7座以上车辆不予通行,具体的通行时间以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行车时间4~5小时。

从伊宁出发,伊墩高速转577国道至夏塔,6月薰衣草旺季,可下高速至天山花海景区观赏万亩薰衣草花海,全程顺路,基本不绕路,行车时间4~5小时。



3.jpg


时隔两千年的古今生活图景

 

遥想当年,一个柔弱的江南女子,是以怎样的勇气远嫁西域,在语言不通、气候饮食不适的环境下,充当中原和边疆之间文化融合的纽带。在一望无际的苍茫草原,她一定经常远眺东方,渴求回到魂牵梦萦的故土。


4.jpg


民宿女主人芹菜在乡道的岔路口指向左边:“过了河再往前几公里,就是细君公主墓。”细君这个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陌生的汉族女性名字出现在西部边陲,多少令人好奇。这个鲜为人知的女子刘细君,正是西汉远嫁外族的第一位刘姓宗室女,被誉为“汉室和亲第一人”,甚至比昭君出塞还要早72年。她也是继张骞出使西域后,行至伊犁河畔的第一位汉人女子。虽经时代更迭,两千多年前细君公主为了家国安宁远赴塞外的往事,仍让人动容。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为削弱匈奴势力,派遣博望侯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寻求与乌孙结盟共同征战匈奴。乌孙王猎骄靡几十年来亲眼看到汉朝的富庶与强大,也派遣使者与汉结盟,携良马千匹为聘,求婚于汉。细君生于江南扬州,虽出身皇室,但其父江都王刘建因“谋反”自杀,她自幼入宫为奴,饱尝人间苦楚。汉武帝对细君的出嫁极为重视,凡是宫中所需的器具及公主穿戴都从丰陪送。自此,一个聪慧柔美的王室女子远赴他乡,随乌孙人过着“以穹庐为室、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先后成为祖孙两代乌孙王的夫人。

据记载,细君公主肤白貌美,知书达礼,深受乌孙人的喜爱,他们尊称她为“柯木孜公主”,意为“肤色白净得像马奶子酒的公主”。在21岁的时候,远在塞外的细君公主因思乡情切,患病辞世,永远地留在了伊犁河谷美丽的夏塔。

如今,细君公主墓静静地坐落在夏特乡夏塔大峡谷谷口。墓地西接哈萨克斯坦,北扼奔腾不息的夏特河,南依巍峨挺拔的汗腾格里峰,东临乌孙山。距墓五六百米处的细君公主立像在广袤的草原上显得格外内敛、孤寂,一如她当年远赴西域时内心的孤独和苍茫。草原上微风轻拂,鲜花摇曳,仿佛在诉说细君公主在乌孙古国的往事。

《汉书·西域传》载有一首堪称思乡绝唱的《悲秋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这首歌的作者正是细君公主。细君公主在异域生活中始终要面对巨大的文明与文化差异,她常常仰望天空,远眺自由翱翔南飞的黄鹄,心中的凄凉只能以悲歌来表达。怀着对故乡的无限哀思,细君公主度过了她人生中悲戚又伟大的5年。

我们到访的时节,不时有成群的牛羊在墓边漫步,野花青草遍地,空气中满是鲜香。两千多年后的夏塔,依然是水肥草美的天然牧场,只是随着文明的变迁与科技的发展,这里的人们已经有了不同的生活样貌。

相比国内成熟的旅游目的地游人如织和商业繁盛的景象,夏塔清静得让人称奇,没有琳琅满目的餐饮商街,甚至连个像样的酒店也看不到。

沿着乡里的主干路行驶,老式平房三三两两地出现在路边,整个乡里几乎看不到三层以上的建筑。在这个常住人口不足两万人的地区,有将近半数居民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我的视野里闪过不少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面孔,有头戴纱巾身材发福的大妈,戴着四角帽骑马的长者,还有正在疯玩的孩子……千百年来的游牧基因深刻地印在这片土地上,这里的人们依然保持着舒缓安逸的生活节奏和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土生土长的夏塔人芹菜对家乡的热爱深入到骨子里,对我们的好客热情写在脸上。芹菜小两口运营的“温馨庭院”名副其实,没有千篇一律的商家礼数,反倒给人一种探望远方友人的错觉。近年来,在政府补贴支持下,不少有条件的乡民建起了别墅;趁着国内旅游火热的势头,头脑灵活的青年们又将别墅定位成民宿,不仅方便游客食宿,也给自己添了一份收入。芹菜夫妻俩就是乡里有远见的年轻人,他们倾尽所有,看着自己的别墅一点点从平地拔起,这不仅是一个软硬件条件升级的家,更是他们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所在。民宿兴起之前,外来游客只能住在夏塔80公里开外的昭苏县城,而现在有了民宿,我们就能够在夏塔多盘桓几日。

这里平均海拔近2000米,高原的阳光炙热,芹菜夫妻二人晒得黝黑的脸上,笑容分外真诚。三十岁左右的他们有一个不到四岁的可爱男孩,一家三口其乐融融。芹菜的老公尹先生平时在本地的电厂上班,下班又负责在民宿接待客人、打扫卫生和下厨做饭。如果时间充裕,芹菜还会亲自开车载着游客看看她的家乡,去到那些只有本地人才知道的“秘密基地”。这种淳朴的民风,让人真实感觉到这家人内心的宁静与充实。

我们入住时已进入夏塔旅游的旺季,整栋别墅的8间房还空着5间,显然民宿生意并没有想象中乐观。即便如此,芹菜夫妻俩还是花了1个多月时间,在别墅院子门口,用天然松木做建筑材料,纯手工打造了一间小木屋,充当家庭自住房,为即将到来的七八月游客最高峰做好准备。“为了帮尹先生盖这间房子,我都晒得更黑了。”芹菜略带不满地抱怨,但我们眼里看到的,却是他们真挚宝贵的亲情和爱情。再过两个月,天气转凉,草木枯黄,随着游客的减少,往日的喧嚣便会恢复宁静,芹菜一家将在夏塔漫长的秋冬,等待下一年春天的到来。

对于外面的世界,芹菜夫妻俩充满向往,而对于现有的生活,他们也很知足,芹菜希望每一位到访的旅行者都能像她一样喜欢夏塔,并让更多人知道她美丽的家乡。

两千年时空变幻,乌孙古国早已消散于历史的长河中。万里和亲、长眠于夏塔的细君公主终究未能回到她魂牵梦萦的故土。如果知道西域归入祖国版图,祖国强盛,后人在这片土地上安宁富足,她一定会安然释怀吧。


6.jpg

 

古道的艰险与闲适


玄奘西行时,曾途经夏塔古道,从木扎尔特冰川翻越海拔3480米的哈达木孜达坂,一路历经磨难艰险抵达印度那烂陀,取得真经。长度120公里的夏塔古道,是古丝绸之路上最险峻的隘道,即便对现代人来说,仍需鼓足勇气,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完成穿越。


5.jpg


夏塔古道的高颜值景观受到了越来越多旅行摄影爱好者、探险徒步爱好者的热捧,更有网友以夏塔古道挑战瑞士风光,让这个原本鲜为人知的冰川草原垂直地貌风光带进入了大众视野。

夏塔古道的美,确实难以用语言形容。草地、峡谷、河流、古道、冰川、温泉,地形地貌的多样性造就了夏塔古道的美丽风景。在夏塔峡谷中穿行,目光所及之处尽是高耸苍翠的云杉林,夏特河在崇山峻岭中划开平坦的草原,远处的木札尔特冰川神圣而洁白。遥望雪山之巅,徒步峡谷森林之中,让人感到仿佛身处童话故事里。

作家张承志由衷地热爱、迷恋夏塔古道,他曾在其创作的散文《夏台之恋》中写道:“夏台一线的一百多公里天山北麓的蓝松白雪,确是这个地球上最美的地带。”(此处的“夏台一线”即指夏塔古道)

壮美的景色只是人们迷恋夏塔古道的部分原因,丰富的历史遗存和人文风貌,才是它真正的魅力所在。千百年来,夏塔古道静默在西部边陲,见证这片土地上的风起云涌,文明变迁。作为到访夏塔古道的旅行者,唯一要做的,就是全身心融入这壮美的景色中,沉醉在与历史相遇的无尽遐想中。

“夏塔”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个典型的文化遗存。夏塔即是蒙语“沙图”的转音,也叫“夏特”。《西域同文志》中写道:“沙图,准语,梯也。山磴如梯,故名。”蒙语中“沙图阿满”是“梯门”的意思。这里的地名地貌有的以夏塔命名,如夏塔古道、夏塔温泉,有的以夏特命名,如夏特河、夏特柯尔克孜族乡,但在本地人和绝大多数旅行者心中,这里统称为夏塔,美丽的夏塔。

夏塔古道作为伊犁河谷翻越南天山至阿克苏的古代通道,曾造就南北疆移民史上的壮举。清代乾隆时期尤其重视夏塔古道重要的军事意义,在峡谷设沙图阿满军台。由于木扎尔特冰川常年风雪,为保持孔道畅通,遂派120户道工长年驻扎在此,专修冰道。18世纪,两万多名官员、农民、工匠从南疆出发,穿夏塔古道至伊犁河谷,弥补了当地的人口流失。这条通道在人口迁移、贸易、军需的运输上均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夏塔古道也是丝绸之路这座“亚欧大陆桥”的一部分。唐代初期,高僧玄奘就曾体验过它的艰险。《大唐西域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西北行三百余里,度石碛,至凌山,此则葱岭北原。”据考证,文中所述的“凌山”就是夏塔古道中最难逾越的木扎尔特山口。“行人由此路者,不得赭衣持瓠大声叫唤。微有违犯,灾祸目睹,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从这段描述可以想见,在异常艰险的路途中,玄奘曾面临巨大的生死考验。是何等坚韧的毅力、何等强大的信念支撑他从险象丛生的困境中挣扎出来,后人不得而知。

即便在现代,穿越夏塔古道依旧是一件让人望而却步的事。复杂的地形——高山、激流和冰川使穿越异常危险。夏塔古道是国内探险路线中最具挑战性、最热门的路线之一。即便是专业的探险团队,也要携带精良的装备,经过几天的跋涉,蹚过数条刺骨的冰川融河,踩过乱石,翻过沟壑,抵御住哈达木孜达坂的严寒,战胜体能和精神的双重考验,才能完成全长120公里夏塔古道的穿越。

民国年间,夏塔古道一度停用,这条曾经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古道也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近年来,随着专业旅行玩家对国内旅行目的地的深度挖掘,夏塔古道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在互联网、短视频的催生下,越来越多的小众精品旅行目的地一夜爆火。昭苏县政府也搭上互联网的东风大力宣传县域旅游,县长披着红色斗篷在雪地上策马奔驰的视频迅速走红全网,夏塔古道等一众下辖旅行目的地随即进入大众视野,网友们不由惊呼“原来国内也有堪比瑞士的绝美风光”。如今,夏塔古道以最小限度开发、最低商业化建设纳入景区化运营。这里的自然风光依然原汁原味,不过夏塔古道的神秘感也随着游客数量的日渐增长而逐渐消失。

景区化运营是大众旅行者的福音。原来徒步一天才能遥望到的木扎尔特冰川,现在只需要乘坐一个小时的景区巴士就能到达。如果想进一步走近冰川,又想节省时间和体力,可以乘坐观光车或骑马抵达草原花海,这里虽然距冰川还有20多公里的距离,但景色已经足够震撼。如果时间充裕,入住夏塔古道景区中的温泉酒店,寒夜里野生温泉带来阵阵暖意,银河玉带挂满澄澈的夜空,此情此景,将彻底征服旅行者那躁动不安的心。

夏塔古道连接的天山两端,也蕴藏着现代人的情感故事。景区工作人员中有一位高大帅气的年轻小伙,健康的小麦色皮肤透着活力,开朗大方的性格让我们很快熟络起来。通过交谈得知,小伙是柯尔克孜族,老家在喀什,到伊犁学习旅游管理之后在夏塔古道景区工作。可能是出于对家乡的思念,他望着木扎尔特冰川对我说:“翻过那座山,就到喀什了,那边现在很热。”出于生存发展的本能,“移民”的脚步永未停歇,只是科技日新月异,南北疆早已畅通无阻,现代“移民”再也不用承受穿越夏塔古道带来的巨大风险。

很多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百姓穿着传统服饰成群结队地来到夏塔古道。与那些只知道匆忙赶路、背着巨大而沉重的行囊奔向日落前都无法到达的冰川的疆外旅行者不同,这些本地民众会就近找一处美景,铺上垫子,拿出瓜果,和家人朋友开怀畅谈,沉浸在美妙的时光中。我想,这种万物和谐的自然状态,才是夏塔古道的“正确打开方式”。



 Tips 

住宿

1.首选推荐入住夏特乡民宿,环境相对较好,离夏塔古道入口非常近。

2.入住夏塔古道景区中的温泉酒店,住宿条件一般,但能享受野生温泉和漫天星空。

3.旺季夏塔住宿紧张的情况下,可宿昭苏县城,酒店相对较多,但距夏塔有80公里的路程。

餐饮

1.手抓饭、羊肉串等以牛羊肉制作的新疆美食是当地的特色食品。

2.入住民宿,可品尝当地家常炒菜。6~7月是野生牛肚菌的收获季,可品尝珍奇鲜美的牛肚菌菜肴。

旅行须知

1.夏塔地区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夏季最高温度33℃,年平均气温22.5℃,降水量大。尤其是夏塔古道景区有“十里不同天,一天有四季”的气候特点,建议准备好雨具及保暖衣物,以备不时之需。

2.每年6~8月是夏塔最美的时节,适合大众旅行者。而对于穿越和徒步爱好者来说,基于安全考虑,建议选择5月、9月、10月等降水较少、冰川河流水位较低的时节来此。

3.当地少数民族较多,外来游客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