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流淌千年的浙东运河
浙东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运河一些历经多年湮塞、需要重新贯通的段落不同,作为京杭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的通道,浙东运河千年来奔流不息,在大多时候都舟行栉比、樯橹相连,很好地发挥着航运、水驿、灌溉等功能。不仅如此,浙东运河在历史上名人荟萃,汇成了一条极为璀璨的“文化星河”。古代以钱塘江为界,将浙江分为“浙西”和“浙东”两部分。浙东地势南高北低,形成了很多南北向河流,因水资源丰富而被北魏郦道元描述为一个“万流所凑、涛湖泛决、触地成川、支津交渠”的地区。浙东运河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开凿的人工运河——山阴水道。距古代史籍《越绝书》记载,山阴水道起于范蠡修建的山阴大城(相当于今绍兴老城)的东郭门,终于上虞东关练塘,长度约20.7公里。山阴故水道是我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也是浙东运河的核心和标志性河段。东汉时期,会稽郡太守马臻在山阴故水道的基础上兴建了鉴湖,从此山阴故水道融入鉴湖航道。西晋的第二位皇帝——晋惠帝司马衷智力低下,曾留下过“何不食肉糜”等笑谈。不过,他在位期间由会稽内史贺循主持,修建了从钱塘江东岸的西兴至会稽城的西兴运河,与曹娥江以东的运河一起,形成了西起钱塘江、东到东海的完整运河。运河开通后,浙东秀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探幽访胜。王羲之曾写过“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的名句,而王献之亦有“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的描述。在晋代产生的梁祝传说中,梁山伯寻找同门师妹祝英台时便是取道浙东运河。唐朝诗人尤其钟爱这条游历线路。大诗人李白从扬州出发,沿运河南下到浙江等地,并在《别储邕之剡中》一诗中写道:“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还在另一首《越中秋怀》中刻画过“越水绕碧山,周回数千里。乃是天镜中,分明画相似”的景致。此外,孟郊等诗人也在此留下过不少佳作。因此,今天的“浙东唐诗之路”文化旅游线路对浙东运河上的旅游资源特别倚重。随着宋朝皇室南迁,以及江南地区的大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浙东运河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运河航运条件和繁荣程度均达到极盛。据记载,宋高宗赵构曾多次借由浙东运河避险,死后出殡也是经萧绍运河抵达绍兴墓地的。到了元代,官方仍对浙东运河进行了修缮维护,但是当时河上的航运已不如南宋时繁荣。明清时期,浙东运河沿线形成了湖泊密布的水系,加之钱塘江江道北移的影响与清末轮船和杭甬铁路的出现,令浙东运河日...
cover
百里画廊中的壮风瑶韵
广东省清远市的连山县是全国唯一的壮族、瑶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人口占64.7%。这里拥有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森林覆盖率达85.78%,为广东省最高。“壮风瑶韵百里画廊之旅”串联起广东省规模最大的原生态梯田、海拔千米之上的高山茶园、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两个国家级公园、两个瑶寨等景点,一路走来,人们不仅能欣赏绝美的田园风光,还能体验浓郁的民俗风情,乐趣无限。Stop1: 欧家梯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地处连山县最高山峰大雾山脚下,是广东省规模最大的原生态梯田,有超 1000 亩规模,呈M字形分布,其中700多亩的东坡梯田绵延近3公里,沿山层叠,级数达2000多级,坡度在20°至75°之间,气势磅礴。随季节转换,梯田呈现不同景观,春水莹莹,夏禾叠翠,秋稻涌金。游客在这里既能体验田园生活,又能享受摄影乐趣。Stop 2:皇后山茶庄园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地处粤湘桂交会处的“岭南美后第一峰”皇后山上。一望无际的茶梯田占地面积达2400多亩,全部位于海拔800米以上,雾气缭绕、群山环抱,登至山顶,还可欣赏到恰似传说中“蓬莱仙境”般的云海盛景。优越的生态资源、独特的高山茶梯田风光、浓厚的茶文化、原生态的人文景观、壮瑶民族风俗和特色美食令此处广受游客好评。Stop 3:政岐村政岐村是国家民委命名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村民利用当地山多田少的特点,在山林和竹林间开发了鹰嘴桃种植基地、蓝莓种植基地、中草药种植基地;推出了“雪琼液”品牌竹筒酒。该村还建设了客家围屋,开发农家乐,建设房车营地,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推动了乡村振兴。Stop 4:广东瑶族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二级博物馆。红黑两色为主调的主体建筑新颖别致,宏伟的外观中融入了瑶族红头巾、吊脚楼、长鼓等瑶族文化元素。馆内系统地展示了全国瑶族4大支系30个分支乃至世界瑶族的历史文化,是全国瑶族文物最多、最系统、最齐全的专业博物馆。Stop 5:万山朝王国家石漠公园蜿蜒起伏的万座群山拔地而起,独立成峰,千姿百态,相互簇拥,且都神奇地朝向千年瑶寨盘王峰,既有八百罗汉朝拜盘古王的庄重礼仪,又有万马奔腾的磅礴气势,还有瑶族同胞敬拜盘古王的神韵,蔚为壮观,故被美誉为“万山朝王”。以它为核心形成的万山朝王国家石漠公园是一处综合性森林生态示范园,集岩溶生态保护保育、生态旅游观光、森林康养休闲、自然科普教育、体育运动参与、地方文化...
cover
雍溪里巴渝古镇的文化风貌
重庆大足的雍溪里古镇坐落于巴岳山下、淮远河畔。镇子始兴于唐朝,时称“甕溪庙”,后世又有“雍溪里”“锡山里”等称呼。这是古时客商到重庆的必经之地,因此有着繁华的往昔,甚至曾赢得过“小香港”的美誉。如今的镇上仍保留着最典型的川东传统建筑,现存的部分民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超百年光景。这里行道交错,古木林立,巴蜀人最爱的老茶馆、老酒厂错落其中,淮远河、对溪河如玉带绕街而过,古色古香的砖木结构与流淌的河水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风貌。雍溪是我的家乡,不过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外地求学、工作。烟雨蒙蒙的暮春时节,我回到雍溪古镇,望着斑驳的石板路、古朴的老门板、湿淋淋的石桥,听着古戏楼飘出的川戏声,不由感叹时光从未老去。如果说古镇是一首饱含巴渝气息的歌谣,那么曲调里就既有川东人家的麻辣,也有田园牧歌的清甜;如果说它是一面照尽人间烟火的明镜,那么它此时便抖落了铅华与尘埃,留下了岁月变迁的清晰轨迹。古刹和它的故事大凡寺庙,往往是当地富户或百姓共同出资兴建,而正觉寺的初建经历却有个相当动人的传说。相传,元丰二年盛夏间,雍溪里一对小夫妻在田间劳作后,沿着淮远河往家走。突然,妻子发现河水里有东西在闪烁,便跟丈夫玩笑道,那闪烁之物莫不是金子吧。丈夫本是河边长大的,听到妻子的玩笑,一来想除除夏日的暑气,二来想在妻子面前展现一下自己的水性,便跳入河中,居然真的在河底发现了一个罐子。捞起一打开,里面竟是半罐金银。丈夫本想用这些钱添置田产,但妻子却不想独享非自己劳作所得的钱财,便提议在淮远河旁修建一座小庙,让众人同享福气。“甕”指罐子,因此小夫妻捐资修建的寺庙就被百姓称为“甕金庙”,这也就是正觉寺的前身。而那装金银的陶罐则被放置在佛像的香台之下,作为镇寺之宝传于后世。到了明代正德年间,雍溪古镇两河中常有人溺亡;民间相传,有一神人向乡民托梦:庙内神位无主,无神庇佑,而丰都城两位城隍正在争夺城隍之位,可请其一至甕金庙安居。于是当地民众耗时数月,把一尊城隍木雕从丰都请到了甕金庙。此后两河中再无人溺亡,寺庙也由此香火鼎盛,远近闻名。1949年后,政府对古刹的建筑进行了修缮,风格沿袭古制,雕梁画栋、飞鳌垛脊、金漆彩绘,都保持着往日的神采。雍溪里有戏饱餐之后,我们又来参观镇上风韵迷人的古戏楼。这座戏楼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由本地乡绅士族捐资修建。它坐西朝东,飞檐翘角,歇山式顶,共两层三面...
cover
隐匿在珠海的小村庄,被严重低估的世外桃源!
穿过凤凰山隧道,沿着铺设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岐关公路出发,远离市区的喧闹,从平坦开阔的马路到带着历史印记的青石板小径,一条静谧幽然的乡村小路将人们引向凤凰山麓深处的会同古村。会同古村,位于珠海市唐家湾镇,是珠海市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该村2009年被认定为广东省古村落,2020年被评为“广东十大美丽乡村”。现在的会同,不只是近代岭南地区发展的历史缩影,更是成为现代村落文化精髓与蓬勃生命力的典范。01穿越千年,揭秘古韵悠长的“历史会同”会同古村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距今已近300年历史,它不仅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珠海著名的侨乡和革命老区。会同古村由莫、鲍、谭三姓迁居于此而形成,因纪念开村始祖“莫会同”而取名会同古村。在会同古村老一辈的记忆里,这座村庄起初是极为贫困的,在其三大姓氏中,唯有莫氏家族逐渐壮大,成为村中的主导力量。莫仕扬,作为莫氏家族中一位杰出的成员,对会同古村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鸦片战争后,莫仕扬前往香港拓展商务,尤其在房地产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其后代更是遍布海内外,他们在商界、洋行买办及华资经理等领域均有所建树,名声显赫。自清朝同治至光绪年间,众多在海外事业有成的莫氏宗亲纷纷返乡,携资投资家乡建设。在统一规划下,会同古村迎来了重建的契机,从建筑材料的选择到整体布局的设计,均借鉴了香港及西方的先进理念,实现了中西文化的巧妙融合。02记忆瑰宝,探秘“文化会同”的不朽魅力会同古村依山势巧妙布局,村中景象层次分明:公共建筑雄踞村前,犹如门户,而民居则温婉地退居其后,巧妙编织成“三街八巷”的独特格局,宛如一盘精心布置的“棋盘”,展现出规整而富有韵律的空间美学。这里的祠堂,典型的岭南风情,一律采用硬山顶设计,青砖砌墙,门廊、月台乃至屋脊之上,皆点缀着细腻精湛的石雕艺术,每一处都透露着古雅与精致。而穿插其间的高大碉楼,则以鲜明的西洋风格傲立,它们不仅是坚固的防御工事,更是昔日开放与进取精神的象征,让村前的天际线在中西建筑的对话中起伏跌宕,为每一位访客呈现出一幅岭南古村中西文化交融的壮丽画卷。村内的碉楼与祠堂,不仅是物质空间的存在,更是在历史长河中记录了会同古村的历史变迁。其中,“风起”与“云飞”两座碉楼,分别雄踞南北,遥相呼应,不仅构成了村落的视觉焦点,更蕴含着深远的历史意义,让人在凝视中感受到岁月留下的痕迹与故事。03古今交融,遇见“现代会同...
cover
展开中华文明长卷 中轴线古道寻迹
始建于元、发展完善于明清至近现代的北京中轴线,是由一系列建筑群、历史地标、历史道路、桥梁及遗址共同构成的富有层次和秩序的城市空间综合体。作为具有700多年历史的都城中轴线,它有着独特的雄伟景观和无与伦比的文化价值;人们走在这条中轴线上,就如同展开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中华文明长卷。古道历史现今意义上的北京中轴线形成于元代。1272年,元朝在北京兴建都城,即当时世界著名的“大汗之城”——元大都,元世祖忽必烈任命汉族名臣刘秉忠为总设计师,在太液池(积水潭)东北岸选定了整个城市的几何中心,设中心台,建中心阁,向南切引出一条正南正北的直线,确定为全城的中轴线。这条元大都的中轴线,南起丽正门,北达中心阁,全长约为3.8千米。明朝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而来的,它的中轴线也由元大都的中轴线演变而来,只是将中轴线上重要建筑的名字改为了新的名字。明朝的北京城增建了外城,中轴线也因此而延长,最终形成了南起永定门、北到钟鼓楼的基本格局,全长约7.8千米。清朝定都北京后,完全继承了明北京城的中轴线,并又将中轴线上重要建筑的名字改为新名,后来还提高了永定门规制,做了很多增建、修缮和维护的工作。但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时候,中轴线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英雄纪念碑、国旗台、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等建筑物的兴建为这条中轴线赋予了新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北京申办1990年亚运会成功之后,将亚运会场馆建在北京城中轴线的北延长线上,这是中轴线第一次向北延伸。2001年北京取得奥运会举办权后,随着“鸟巢”(国家体育场)、“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和国家会议中心等著名建筑的兴建,中轴线的北端又延伸到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中的仰山。近年来,北京中轴线上的很多重要建筑都得到了修缮和复建,古老的中轴线呈现出越来越丰富、完整的面貌。笔者从2004年开始组织北京中轴线的古道徒步活动;走在历史街区中,常会联想起美国波士顿市拼凑出来的那条“自由之路”(The Freedom Trail)。虽然“自由之路”总长度不超过4千米,当地却设有专门的公司经营,工作人员每天引导大量的游客穿梭在其中约1000米长的段落上,这些游览服务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波士顿对古道的保护开发模式,或许值得我们借鉴。近日,我在中轴线北段游历时,看到万宁桥岸边的蚣蝮...
cover
岭南田园的蓬勃灵气之旅
莲洲镇位于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西北部,这里地处水源涵养保护区,不能发展工业,以往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正因此得以存留。2009年开始,莲洲镇确立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模式——优质的原生态田园风光和特色农业产业的价值被旅游激活,以“十里莲江”为辐射,桃花村、油菜花村、紫薇花村等一座座各具特色的田园乡村逐渐形成。这里介绍的莲洲游玩线路,串联起了田园游乐、赏花摄影、民宿体验、美食品尝、休闲娱乐等元素,将岭南田园独有的蓬勃灵气展现无遗。体验线路Stop1:沙湾小院小院依山而建,从空中俯瞰,绿树环抱,房屋整齐排列,给人清静优雅之感。6套风格各异的小院保留着瓦片、砖墙等传统建筑元素,200平方米的公共后花园的大草坪里配备了莲花池、沙池游乐区、露天影院等设施,空气中飘散着莲花的香味,随处都能感受到田园生活的乐趣。Stop2:莲江村五指山下的莲江古村,由莲江沙湾、莲江新村、莲江桔湾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是珠海创建幸福村居的首批示范村之一,也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岭南特色田园村庄。民居改成客栈,统一采用灰砖青瓦的岭南传统建筑风格,鲜花夹径、道路硬化、村貌整洁。村内有笑骑骑驿站、农夫集市等体验项目,还有莲江红、柴火小笼包、巷子面馆等19个“一家一品”特色业态。游客可租单车漫游莲江、品尝特色美食、享受湖上垂钓、体验乡村赶集……全新的农旅融合模式,新潮创意的展现形式,使莲江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Stop3:华威餐厅这是一家有着2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餐厅,每日所选食材非常考究,提供五味鹅、荷叶蒸水鱼、黄鳝煲、一鱼两味、河鲜、本地自种农家菜等极具特色的菜品,并按季节烹饪各式各样的时令菜肴。Stop4:岭南大地百草园这是一处中医药文化沉浸式全景体验馆,它以岭南文化为魂,以农耕文化、农耕体验、科普教育为核心,以二十四节气为脉络,以养生文化、中医中药科普研学及互动娱乐为主旨,拥有岭南特色亲水民宿、养生餐厅、无动力乐园、多功能会议室等设施和生态温棚蔬果采摘、户外拓展等体验项目,是粤港澳大湾区独具特色的百草乐园。Stop5:天天惦记民宿石龙村是斗门区著名的花卉养殖基地,一年四季都鲜花盛开、芳草郁青。这里与十里莲江相邻,一派绿水人家绕的景致;“天天惦记民宿”便坐落在如此诗情画意之处。它以“千村万院”作为“超级民宿、艺术院子”的发展目标,将乡村地域传统文化与时代高雅艺术融合,打造出一种“...
cover
民谣传唱的京德古御道
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说:歌谣就是原始的诗。中国的歌谣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其中有关于宗教、爱情、战争、祭奠的,也有关于古道等线性文化遗产的。一首老北京房山地区和河北涿州等地传唱的歌谣,就生动而详尽地描绘了一条从北京广安门出发、最后延伸到山东德州等地的文化线路。这条有十多位不同朝代帝王走过的道路,在民间有“京德古御道”的美名;千百年来,它与京杭大运河一样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作用,并成为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舞台。古道历史京德古御道前身可追溯至秦代。据考证,其主要段落极有可能就是秦朝修建的驰道之一部分。史书记载,西汉末年,鄚县(即鄚州,位于河北任丘北30里)南北形成了一条大道,其向北经临易(河北雄县、容城一带),可达涿郡(河北涿州市),最后到广阳郡(北京);南下则由瀛州(河北河间)、乐城(河北献县)、蓚县(河北景县)、鬲县(山东德州市),最后到达济南的国力城(山东历城县)。这基本上就是后来“京德古御道”线路的雏形。这条古道的汉代踪迹现今仍有留存。2013年,河北省、沧州市及任丘市组成的联合考古工作队在任丘市北辛庄乡香城铺村发掘出了自东汉至明清的“古京德御道”遗迹 ,其中马蹄印、车辙印都历历在目。隋唐时期,经济繁荣,交通空前发达,邮驿制度相当完善,全国的驿路达5万多里,有驿站1600多所。据推测,唐朝初期征高丽时,从中原调兵就是沿着这条道路行进的。安史之乱前期,范阳(河北与北京交界一带)是安禄山的大本营,古道沿线的鄚州不但是他起兵南下长安(今陕西西安)的重要战略支点,还是史朝义残兵败将北遁所丢弃的城池,最后,安史之乱也终结在此地。诗仙李白曾到达过今天的北京地区和南京(当时称“金陵”),想必也走过了京德古御道全线。唐代中后期,统治者为防范契丹侵扰,在京德古道等处先后建起了三座关口(即雄县瓦桥关、霸州益津关、霸州信安镇淤口关)和鄚州指挥中心。五代十国时的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卖国求荣,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周世宗柴荣率领数万人从沧州出发,沿驿道北上亲征契丹,其间曾收复鄚州。之后,宋辽、宋金对峙,这条古道沿线的很多地方都成为边境或战场。朝廷在古道上设立了一种日夜不停的“急递铺”,用来递送紧急军事文书。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导致靖康之耻和北宋覆灭,金兵的进军路线即与京德古御道一致。南宋被灭国时,名臣文天祥从南方被押往元大都,也曾走过京德线路。明初的燕王朱棣以“清君侧,...
cover
仙霞古道发挥多种功能
仙霞山脉横亘于浙西闽北,绵延一百多公里,平均海拔 1000 余米,它西接武夷山脉,东边余脉连接浙东天台山、大盘山,是钱塘江水系和闽江水系的分水岭。古人在仙霞岭上开辟的仙霞古道(古称江浦驿道、浙闽官道)连通浙闽两省,除了作为驿道、商道,还有军事等多方面功能。历史上,这条古道是福建与中原往来最便捷的通路,也是﹃海上丝绸之路﹄陆上运输线最重要的路线之一,对于经济和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仙霞古道人文历史悠久,保存状况良好,沿途生态资源丰富,是国内一处优质的线性文化遗产。清代学者顾祖禹所著的《读史方舆纪要》认为,古时闽地和外界交流非常不便,“凡自浙入闽者,由清湖渡舍舟登陆,连延曲折,逾岭而南,至浦城县城西,复舍陆登舟以达闽海。” 据《汉书》所记,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发兵攻闽越,兵分海陆两路,陆路越仙霞岭入闽。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日本高僧空海法师随第十八次“遣唐使”藤原野葛麻吕入唐,据传曾踏上仙霞古道,经枫岭关去往长安。唐乾符五年(878),刚成为起义军首领的“冲天大将军”黄巢率十万大军挥戈浙西,转战防备松懈的浙江、福建一带,期间曾取道仙霞岭,“刊山伐道”700里,使得“岭水之山峭峻,车道不通”的仙霞山变成了“操七闽之关键,巩两浙之樊篱”。如今仙霞古道上的黄巢塑像旁边,还有他那首著名的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而为当代研究认可的仙霞古道建成史则始自南宋。清朝康熙和雍正版《浙江通志》分别记述为“自宋史浩伐山通道,累石百盘,据颠为关”“史浩帅闽,甃以石路”,不过也不排除“甃以石路”之前有部分土路的可能性。南宋文学家、教育家吕祖谦在其“旅行日记”《入闽录》中称此路为“仙霞路”。唐宋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期,据统计,这一时期的名家与仙霞古道相关的诗文多达350多首(篇),如陆游曾在《宿仙霞岭下》诗中写道:吾生真是一枯蓬,行遍人间路未穷。暂听朝鸡双阙下,又骑羸马万山中。重裘不敌晨霜力,老木争号夜谷风。切勿重寻散关梦,朱颜改尽壮图空。唐以后的大多数时间,“仙霞路”都发挥着驿道、商道等多种用途。明朝时,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踏上仙霞古道,翻山越岭进入福建,途中曾登上浮盖山,并在山寺中留宿两夜,写下《游浮盖山记》流传于世。清代著名思想家、爱国主义者林则徐曾多次取道仙霞古道,往来于家乡福建侯官与任所之间,并在日记中做过四次记...
cover
重庆荆竹村从贫困山村到世界最佳
2022年12月20日,重庆市武隆区仙女山街道荆竹村从全球57个国家的136个候选乡村的角逐中脱颖而出,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为“最佳旅游乡村”,成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典范。有生态,美丽乡村入画来清晨,柴火古灶升起袅袅炊烟,苍翠的树林里传来声声清脆的鸟鸣,田间图书馆飘出咖啡香气,整修一新的古道延伸向远方……一座深藏于山林间的村庄醒了。这不是哪位作家笔下的归园田居,而是重庆市武隆区海拔1300米、森林覆盖率达75%的古村荆竹。距重庆城区约3小时车程,距世界自然遗产天生三桥、后坪天坑及AAAAA级风景区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不超过20分钟车程,你就能来到被各种各样郁郁葱葱的植物装点着的面积34平方公里的荆竹村,它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绝佳的自然资源——林海、高岗草甸、天坑、峡谷、峭壁、喀斯特地貌特有的怪石,低头往下看,翠绿的乌江在山底呼啸着磅礴而过。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玩雪,风景这边独好。有文化,一草一木皆艺术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在评选“最佳旅游乡村”时以“文化保护”和“可持续”为重要评判标准。荆竹村在这方面的实践堪称表率。当地利用村民的老房子、古柴火灶、方桌竹椅、铜茶壶与青瓷杯等,打造出“归原茶馆”,向游客展示了传统乡村民居风格和生活;在旅游产品和旅游体验中融入民俗、非遗、乡村艺术、农耕和塘路(驿站)文化,成立非遗文化传习所,搭建起文化资源的宣传和保护平台,并对蜡染、竹编、木叶吹奏、棕编制作、土陶传统制作、老醋传统制作、豆腐干传统制作、天然蜂蜜传统酿制、剪纸、碗碗羊肉等文化活动和非遗项目进行现场展示和体验,让游客零距离感受到乡村特色文化的魅力;保护修葺古代商道驿站,打造“荆竹古道”,游客可以通过走这段路程,更好地了解塘路(驿站)文化;举办国际夏令营活动,引导青少年通过农事体验学习农耕文化。“天生丽质”与“文化重塑”相结合,让荆竹村一举成名,一跃成为全国旅游乡村的样板,并最终走出国门,赢得联合国“最佳旅游乡村”的殊荣。有产业,守着“聚宝盆”吃上旅游饭与大多数古村一样,前些年的荆竹村也面临着诸多通病——空心化、产业结构单一、房屋年久失修等,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穷则思变,借助全区旅游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重庆市武隆区荆之园农业有限公司成立,荆竹村村支两委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坚持以“活化乡村,留住乡愁”为目标,坚持按照“农、商、文、旅”融合发...
cover
顺德食味记
顺德是广东省佛山市的一个区,辖域貌似有限,却因美食而远近闻名。从2017年开始,我多次探访这个“小地方”,深究它独特的地域品格:地处南海之滨,却有着兴盛的农耕文化;人们尊土重迁,却孕育了中国最大的下南洋人群;制造业高度发达、城市化水平极高,却依然保存着祠堂祭祖、划龙舟等传统的民众风俗——而这一切的密码,都隐藏在顺德的美食里。吃货圣地2014年,顺德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美食之都”称号;2016年,制作精良的《寻味顺德》上映,让本来出了珠三角就名不见经传的顺德声名鹊起。但我和顺德的缘分,却可以追溯到更早。作为李小龙的影迷,他在电影《精武门》里吃烧烤的镜头,很早以前就让我印象深刻。镜头里一整只肥腴的兔子,李小龙边烤边吃,大口咀嚼,满嘴流油,引人垂涎三尺。几乎所有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都觉得,只有真正的吃货,才能本色出演,留下这样好吃的镜头。事实上,在妻子琳达·埃莫瑞的回忆录里,李小龙也确实是个资深吃货。他的食谱很广,热爱日式的刺身、寿司,也喜欢吃美式的牛扒、汉堡,意式的面条、海鲜和奶酪——“几乎就没有他不吃的东西”。与此同时,李小龙对食物的要求又很高,他拒绝美国人肉类比例过高的饮食,喜欢荤素搭配;他会亲自用切得细碎的动物内脏熬老火粥,这是他最喜欢的夜宵;他还有一些强身药膳的秘方,比如加了鹿血、蜂王浆的自制饮品。2010年,我来到香港参加李小龙诞辰七十周年纪念活动,才得知他虽生在美国,祖籍却是广东顺德。时空的相隔并没有改变来自民族传统的饮食偏好——广泛、包容的食材选择,精细的烹饪制作,合理均衡的菜色搭配,注重强身健体药食同源的疗效,以及不为人知的神秘味道。这是李小龙的饮食标签,更是根植于顺德这片土地的原乡之味。南海之滨的农耕饮食世界2017年,我第一次来到顺德。此前我已多次到访过香港、广州和潮汕,对广东饮食的印象大抵上不外乎丰富的海鲜、精致的点心、中西合璧的制作等几大特征。但顺德却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印象。当地人带我去了一家不起眼的小馆子“猪肉婆”,第一道上来的菜是野鸡卷。里面其实并没有野鸡肉,甚至连鸡肉都没有,而是用一层猪肥膘肉、一层猪里脊肉,拍淀粉后卷起来,蒸熟再油炸的小食。按通常的食物命名规则,它应该起一个香酥卷、脆肉卷、牡丹卷之类的美名,但显然,干硬有嚼劲的野鸡肉,与野鸡卷油润酥脆的口感也有天壤之别。“野鸡卷”里的“野鸡”,指的是“不按常规方法烹制”。...

热门旅游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