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以冰雪筑梦

● 编辑 武侠

2022-06-09 22:20:28

2022年2月在中国北京举办的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不仅为各项冬季运动赚足了人气,也让冰雪旅游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全副装备的玩家尽情投入冰天雪地中,享受大自然带来的冰雪之乐,这正是时下最新潮的玩法。无数旅人在这样的童话世界中探索着筑梦之路——他们有的是走遍全球追逐野雪的“飞人”,有的是在冰瀑上挑战极限的攀冰者,有的是在零下40℃守望暴雪奇境的摄影师。他们沉浸式地体验着属于冰雪独特的魅力,也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方向。


1.jpg


野雪中毒

● 整理/撰文   水水   ● 图片   比利白


对东北人来说,雪是铭刻在骨髓中的家乡印记。当我在异国再一次踏入那个白色世界,在温暖的阳光与凛冽的寒风交错之中,从高山俯冲而下的时候,我想,某个一直在体内沉睡的基因觉醒了。


2.jpg

行者简介

比利白,出生于东北,成长于南方,曾留学法国,十年来,在六大洲,近二十个国家,两百多个滑雪场留下过『雪迹』。

 


犹如飞翔


我是东北人,出生在哈尔滨,大学期间参加了交换生计划,到法国格勒诺布尔开启了异国生活。那座城市是1968年冬奥举办地,冬天没有什么其他事情可以做,我正担忧会比较无聊,却发现恰恰相反——冬天才是这个城市焕发活力的时刻。我记得那是雪后初晴的一日,球队的朋友“左脚”来找我去学滑雪,他非常耐心地教了我很多。第一次滑雪,自然少不了摔跤,但每一次磕磕绊绊地从山上滑下来,我都能感受到内心的血液越来越沸腾,驾驭雪板一路滑行,犹如飞翔,我想,我爱上了这个运动。


其实我是个内向的人,相比较于一群人的狂欢,一个人的独处会让我更自在,可能这也是我爱上滑雪的原因——虽然你是同一群人滑行,但同时你又是独立的。“飞翔”时,你的耳中只有风声,你的眼中唯有前路。而我在开始滑雪后的第二个雪季就迷上了滑野雪。


3.jpg


野雪的吸引力


什么是野雪?可能很多人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其实我认为,只要是道外滑雪(off-piste skiing),即在雪场管控区域外或在纯自然地形下进行的滑雪运动,都可以说是滑野雪;而部分滑雪场的管控区域内,也会设立相对高难度的滑雪区域,这里有树木、悬崖、岩石等的自然地形,也有一定的雪崩风险。在此种区域内滑行,也可以称作滑野雪。滑野雪对技术要求非常高,因为前路的不确定性很高,需要时刻保持精神的高度集中。


对于滑雪者来说,水平的进阶需要一个长期刻苦努力的过程,从初识雪具、在初级道中摸爬滚打,到征服雪场的每一条雪道,再到去野雪里体验大自然的未知、不断提高技术、不断充实知识,这个过程虽看似无趣却让人欲罢不能。作为新人时我曾在日本二世谷滑野雪,因为从未遇到过那么深的粉雪,再加上当时技术也有待加强,滑得很吃力且因技不如人被同行的雪友无情抛弃,好在没有发生什么危险。这次体验丝毫没有减弱我对野雪的热爱,那多变的地形和在粉雪纷扬中飞翔的感觉,反而让我一下子上了瘾。从此我总是不断地从一个雪季期盼着下一个雪季。

只要努力,进步总是会一点点到来。后来我又尝试了各种登山滑雪、雪猫(压雪机)滑雪、直升机滑雪,虽然上山的形式千变万化,但这一切都只为最后站在顶峰俯瞰世界,然后一冲而下,享受在风中的飞翔。那一刻,唯有我与自然。我会忘却俗世的烦恼,全神贯注,心中只有前进的方向。



4.jpg


极限运动的危与妙


滑雪是一种极限运动,而滑野雪相对于雪道滑雪来说,不仅新鲜刺激,危险指数也直线上升。毕竟自然形成的地形更加多变、充满未知。而缺少管控也意味着救援队可能在你需要的时候不会那么及时地出现。记得2014年在瓦尔莫雷尔(Valmorel)滑雪场,我参加了格勒诺布尔大学滑雪学校组织的“远征”,中了野雪之“毒”的我不满足于雪场开发好的滑道,眼中只有道边那厚厚的粉雪。当我打着头阵,在野雪中飞翔,忽然一瞬间,大脑还来不及反应的时候,整个人就连同GoPro摄像机一起飞了出去,肋骨骨裂,然后只能被救援队绑上担架“横着”出山。


滑野雪固然危险,但只要做好安全防护并时刻保有安全意识,其实也没有那么可怕。每一次出发前,我都会做足准备——提前了解地形、天气、雪况,准备好雪崩三件套(信标发射器、探杆、铲子)、便携的卫星电话、GPS之类,如果去有雪崩风险的地方,还会准备气囊背包,一旦遇到雪崩,它会瞬间弹开,让人浮在雪的表层。

当然,一个好的向导也会让你的野雪之旅轻松愉悦且有幸福感。他/她可以让你在多变的天气下减少迷路的概率,降低危险,也会帮助你找到最好的雪,甚至还能在不滑雪的时候同你一起喝酒,畅聊天下。Erin,曾是我在智利的向导,一个来自美国加州的阳光女孩,因为年龄相仿,兴趣相同,我们后来成了非常好的野雪之友,常会一起分享各自的滑雪故事与心得。我们相约等疫情结束之后,一起去南极登山滑雪。

还有老朋友Chris——阿拉斯加的直升机滑雪向导,以及Brian——曾在美国犹他的雪鸟(Snowbird)滑雪场担任巡逻队员八年,如今也是美国高山向导协会的持证高山滑雪向导。他们为人和善,平时可以和我们一起打打闹闹,在滑雪安全管控等方面又非常专业和严谨。通过跟他们接触,我学到了很多。滑野雪不仅带给我无限快乐,还让我拥有了非常多的朋友。



  CNT  对话  

滑野雪的过程中,您最享受的是什么?

野雪相对于传统雪场来说,拥有更好的雪况及更好的风景,没有拥挤的人群,没有压平的雪道,它拥有的是天然未知的地形以及追逐着雪板而飞扬的粉雪,你会在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广阔无垠,以及人类的渺小,这会让我更加敬畏自然。

关于滑野雪,人们需要警醒些什么?

我认为不管是滑野雪还是滑传统雪道,安全都是最为重要的,一定不能麻痹大意,要把安全意识时刻牢记在心,千万不要把自己想得太厉害,一定要量力而行,要知道,在大自然之中,我们真的很渺小。

如果也有读者想去挑战滑野雪,请给他们一些建议。

滑野雪一定要结伴而行,不要独行,你们这个团队的技术最好是差不多的,而你们去的地方要跟队伍中最弱的伙伴的技术相匹配,要提前做好准备,包括知识以及装备,如果可以,最好聘请向导。


 

5.jpg


追逐雪季的人


每当雪季来临的时候,我总会想着多去一些地方,想让自己的雪板在每一片雪地都留下印记,我甚至想要忘却一年四季里的春夏秋,只想追着雪季围绕着地球一直走。


2018年,我去了趟格鲁吉亚,不同于以往传统的路线,这次的旅行多了几分冒险的气息,因为我们是第一批在格鲁吉亚西部山区小镇巴赫马罗(Bakhmaro)滑雪的中国人。作为一个夏季度假地,冬天的巴赫马罗稍显冷清,甚至供暖都成问题——刚入住房间没多久我们就遇到了停电,足足三天之后电工才乘坐着雪猫从外面的村镇进来,不过这些都无法阻挠我们对滑雪的激情。我们每天从早饭后9点多就开始滑雪,一直滑到太阳落山前的16点,午饭就在山上解决——标配的面包加奶酪,偶尔来个酸黄瓜或者香肠。不过这些都不重要,坐落在小高加索山脉、西邻黑海、海拔2000米高的巴赫马罗不仅拥有欧洲阿尔卑斯式的开阔地形,也有类似日本的大片树林。每个雪后天晴的日子里,我的眼里、心里都只有粉雪。这里还有一个独特之处——虽然是纯天然雪地,但又并非荒山野岭,旅游淡季的小镇,人迹罕至,仿佛成了我们专属的游乐园——我们在小镇街道中滑行穿梭,有时从歇业的酒店前滑过,有时又在某户人家房顶上翻越。大伙仿佛变身幼年的孩童,在小镇中穿越追逐,玩得畅快淋漓。

我还在2018年开启了“连续滑雪100天”的计划,西伯利亚卢什巴(Luzhba)的登山滑雪是我的第一站。很巧的是,这次我又是第一批来卢什巴登山滑雪的中国人。在那个远离现代文明的偏远小村,生活超级简单,甚至没有什么常驻居民,所有的当地人都是为登山滑雪者服务的。我每天就是登山、滑雪、吃饭、睡觉,越是这样简单的生活,越是让我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虽然每天平均要花掉六个小时来爬山,但周围的风景美得让我忘记寒冷也忘记疲惫。当我站在山顶,展开国旗,看着五星红旗在风中摆动,作为中国登山滑雪者,我感到无比自豪。

想滑上无痕的粉雪,登山滑雪可以说最辛苦,因为你下滑的每一米都需要先艰苦攀登上去;雪猫看似很不错,但是也会受到地形限制;而直升机除了高昂的价格,真的没有别的缺点——只消几分钟,就可以抵达群山之巅。阿拉斯加是滑雪者的终极朝圣之地。2020年3月,我抵达阿拉斯加最大的城市安克雷奇,不巧的是,阿拉斯加的首例新冠肺炎与我同一天抵达。这虽然打乱了我的计划,但什么都不能阻挡“滑雪深度中毒者”前行的脚步。

就在我们从安克雷奇集合出发的下午,北美的各大滑雪场纷纷宣布提前结束本雪季的运营,半小时后,月末的直升机滑雪行程也宣告取消。我们一群人一下子从全国雪友的希望晋升成全球雪友的希望。我也忽然意识到,这次滑行将是我今年冬天的封板之旅了。

直升机滑雪是阿拉斯加滑雪的精髓所在,当直升机降落在狭窄的山脊线上,飞行员小心拿捏着微妙的平衡,我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放眼四周,山壁陡峭,上顶云天,令人望而生畏,似乎之前的种种困苦磨难都不重要了,从云霄直冲冰原的畅快滑行,一眼万里的广阔区域任由飞翔,这一切都令我永生难忘。


6.jpg


最爱中国雪


虽然走遍了世界各地的野雪地,但我也没忘记探索咱们中国自己的雪——比如长白山西坡的绝佳雪地。从长白山机场出发,不到20分钟车程就可以抵达西坡景区入口,雪场没有缆车提升设备,要依靠雪地摩托和压雪车来运送滑雪者。我很喜欢这里,没有正经的压雪雪道,漫山遍野的雪地随你飞翔。还有一条“后山”线路我觉得非常有趣,风景美,坡度也足够陡,我还找到了一处雪崖可以飞跃。其实只要是真的热爱滑雪,就算当下的条件稍微逊色了一些,也总能在其中找到乐趣,并享受其中。


这两年的疫情仿佛给世界按下了暂停键,也迫使我追雪的脚步慢了不少,除了滑雪,就是隔离,但感恩祖国的强大,我们的疫情控制得很好,让我在国内的野雪之行更为安全、安心。而且2022年对于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中国人来说,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年份,冬奥盛会的举办会让更多人聚焦中国。虽然我们的冰雪运动相较于已有百年盛行历史的欧洲来说,仿佛蹒跚学步的孩童,但我相信,随着祖国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多的人会爱上这项运动。未来,我也会继续我的追雪脚步,去世界各地的雪地留下印记。一个人的力量虽然渺小,但我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宣传滑雪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滑雪、了解滑野雪、也了解中国。



  Tips  

中国最美的四个野雪推荐地

牡丹江雪乡

雪期从每年的11月持续到第二年的4月中旬,优点是雪期长,降雪丰富。

新疆阿勒泰野雪公园

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的野雪公园,可滑期为当年11月至次年4月末,雪道多,不论什么级别的选手,都可以找到适合他的雪道。还可以体验雪猫滑雪以及直升机滑雪。

长白山西坡野雪公园

风景很好,雪季时间久,不过1-2月比较冷,3-4月去滑很不错,好年份甚至可以滑到5月。不过长白山气候阴晴不定,可能山下是晴天,山上却是大雾。

川西雪山

海拔比较高,可以登山滑雪,登山滑雪虽然辛苦,却可以欣赏到更多的风景,而且当地的雪季很长,一直到5-6月都可以去滑。


 

7.jpg


寻找中国最美冰壁


● 撰文/图片   刘泽贤


2007年冬天,还在上大学的我完成了人生第一次攀冰,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我去过了除宁夏和江西以外中国的所有省份及港澳台地区攀登旅行,不仅探访过像四川双桥沟、北京桃源仙谷这样家喻户晓的攀冰胜地,也曾到西藏无人区、青海高海拔冰川攀登探险,也曾多次到访新西兰、印度、尼泊尔、新加坡、泰国等国家进行攀登及交流访问,2022年已经是我从事攀冰运动的第16个年头。


8.jpg

行者简介

刘泽贤,中国首位优秀攀岩培训教师,全国首批攀冰教练,曾攀登多座5000-7000米级别技术性雪山,开发百余条东北攀岩及攀冰线路。


9.jpg


12万公里的探险旅行

 

我的童年时光,除了必要的学习时间外,上山探险几乎占据了全部。亲近自然,和大山做朋友是我的最爱。时光飞逝,玩着玩着人就长大了,外出读大学后,我利用假期开始独自旅行,并在户外俱乐部做兼职领队,赚取旅行所需经费,学习户外技术,没有想到的是我不仅仅赚到了想要的旅行经费,还在户外运动方面变得越来越专业。

 

2007年的一次偶然攀冰之旅让我将攀登锁定为自己主要的目标,也不断想要尝试更高难度的攀冰线路。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攀岩技术和体能专项训练及高海拔登山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于是在2007年至2010年的大学生活中,我30多次前往国际攀岩胜地广西阳朔进行攀岩训练,也曾奔走于北京白河、广东英西、西藏拉萨及东北地区很多不为人知的攀岩场。2011年我开始酝酿“寻找中国最美丽的冰壁”的计划,并在2013年以“寻找东北最美丽的冰壁”为开始,足迹遍布辽宁、吉林、黑龙江东北三省,探寻、攀登及开发攀冰目的地20余处。当然攀登之旅并非一路顺畅,自己也曾因为技术和装备等原因多次险些酿成事故。为了能够更安全地继续攀冰,而且能够挑战更难的攀登目标,我用了整整八年时间,远赴尼泊尔、印度、泰国、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家参与攀冰、攀岩培训与学习,求学攀登之旅累积行程超过12万公里。不断的探险旅行和交流访问,不仅仅丰富了我的阅历,更为我的攀冰之路开启了一扇扇新门。


10.jpg


真正的胜利

 

与攀岩不同,自然冰壁的攀登大多在冬季,因此我们也称其为water ice,也就是水冰——夏季是水,冬季就变成了冰。而攀冰除了会用到和攀岩一样的基本保护器材,如安全头盔、安全带、绳索、保护器之外,还要使用冰镐、冰爪、高山靴(攀冰靴)及在冰壁上设置临时保护点的冰锥,风险相比攀岩更高,对技术和经验要求就更高。

 

由于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冰壁的密度大有不同,因此冰上的临时保护点常常是“不靠谱”的。攀冰如果发生坠落,后果会更严重,因此攀冰圈也流传着一句话,叫作“先锋不可倒”,意思就是第一个攀登人,需要在攀登过程中自己设置保护点,千万不能脱落,保证安全攀登到顶之后设置保护站,这样后来再使用顶绳攀登(保护站在攀登者上方,更为安全),享受更为安全的攀冰方式 。

2011年至2015年间,我和Northeast Climb攀登队的兄弟姐妹们一起度过了无数个白天和黑夜,每次攀登成功的喜悦和惊心动魄的瞬间都历历在目。即便好久未见,我们也还会时不常打个电话回顾一下共同攀冰探险的日子。攀冰带给我们的除了那种超越自我、突破潜能的感受之外,还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彼此的信任,毕竟我们都曾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我们的生命曾握在同伴手中。

在我从事攀冰户外探险很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有很多朋友经常问起“攀冰过程中最难的部分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们——是如何与困难做斗争:“平静的水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人生如攀登,没有困难的攀登是索然无味的,但困难的背后很可能是受伤甚至更严重的后果,我们如何迎难而上,对困难做出准确的评估并制定方案,同时又要百般细心地将风险降至可控的范围之内?我一直认为,攀冰需要我们与“搭档”之间的信任与配合。“搭档”不仅仅是我们的伙伴、保护员,还有我们使用的器材、我们攀的冰告诉他们我们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我们的攀冰过程不是登顶与征服,而是如何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挑战自我,赢了自我才是真的胜利。


11.jpg


温泉冰瀑上的冒险

 

吉林长白山附近有很多山沟,当地人用“道”来形容。位于十五道沟里的冰壁最为壮观。这里的冰瀑是长白山温泉水流下后冻结的,所以与东北其他地区的冰瀑有着显著的差异——瀑布中心处常年不结冰,形成了中间流水,外部冻冰的奇观。

 

这是我攀登诸多自然冰壁里难度最大的一个,由于中空,冰壁很薄且厚度不均,很容易就会打漏出温泉水,同时保护点也不牢靠,容不得半点失误,一旦冲坠后果不敢设想。Northeast Climb攀登队的兄弟们几乎每年要去几次,但都因为气温不够低,冰瀑没有形成而无功折返。2013年年初,我接到长白山“深蓝”大哥的电话,得知今年吉林遭遇罕见的极低温,冰瀑已经初步形成,他希望我能去共同挑战,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我和搭档驱车从老家辽宁抚顺出发,跨越辽宁、吉林两省,直奔十五道沟而去。由于当地处于深山区,一些地方的积雪甚至已达50-60厘米厚。第二天早上,我们伴着炊烟起床,可是-40℃的低温使所有越野车都无法启动,我们只好徒步进山。经过近3小时的雪中徒步,在十五道沟最深处,一个高度约30米,直径约5米的巨型冰瀑映入我的眼帘,耳边听到的是冰瀑中央流出的温泉水砸在下方水池中发出的轰隆声。我们了解到昨天有一爱好者从正面攀登无果,还发生了一个近乎ground fall(直接落地)的冲坠,好在保护员“久哥”反应快,及时制动,才避免了事故的发生,不过由于坠落速度太快,绳索摩擦产生高温,“久哥”的一副专业攀冰手套瞬间磨穿,好在没有伤到手。

我仔细观察着冰壁,正面水量巨大且流速很快,冰壁很薄,考虑到昨天冰友的前车之鉴,我最终选择了从冰壁背阴的一面开始攀登——那里冰壁相对较厚,稳定性更好。冰壁起步阶段比较简单,坡度很大且有很多菜花冰,可以很肆无忌惮地打镐(将冰镐挥动并打进冰壁以固定充当临时受力点)和踢冰(用冰爪踢进冰壁以保持稳定性)。随着向上攀登,冰壁角度越来越直,冰壁厚度也变得越来越薄,而且冰瀑地带处于山沟的风口,夹杂着水汽的寒风不断地吹过来,不一会儿我的冲锋衣、手套上已经结了一层冰壳,温度急速下降,手已被冻僵。但我没想到,更大的困难还在后面。

在自然冰壁上我们的临时保护点一般会使用到冰锥(并螺丝),它是形状类似螺丝的中空管状器材,做成锚点可构成保护系统,一旦发生坠落,可能会保护攀登者。没错,我说的是“可能”,因为冰有时候很脆弱,而攀登者的冲坠拉力可能超过数倍体重,从而导致保护点失效。在到达冰壁一半的地方,我开始设置保护点,将一根13厘米长的冰锥拧进冰壁。忽然一股暖流从冰壁喷涌而出,坏了,冰壁被打穿了!但那时我有点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简单思考下就继续攀登了。不敢再用力打镐,改为轻打镐加钩挂的方式攀登。在距离冰壁顶端还有三四米的时候,我脚下一滑,差点冲坠。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大力挥动冰镐力求稳定,这下坏了,一冰镐打穿了冰壁,里面的温泉水瞬间喷出,顺着我的衣领流进冲锋衣和冲锋裤,整个人在不到一分钟里变成了“水鸭子”,当时真想赶快逃跑,可为了安全还是在附近找了又找看是否能做个保护站,无奈打了几镐都是很薄的冰壁,只好向下倒攀,找了一个相对安全的位置做好保护站,返回地面。

同伴们飞快地围拢过来生了一堆火,我脱下衣服去烘烤,避免失温。这次探险虽然没攀登到冰瀑最顶端,但已足够难忘,期待有朝一日和团队再去十五道沟,登顶东北最美丽的冰瀑布。


12.jpg


究竟要成为怎样的人

 

在攀冰的路上,我不断向更高难度的冰壁和更少不为人知的地方发起挑战,随着不断被媒体曝光,我渐渐开始思考起为什么自己从事攀冰,怎么才能够为热爱的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等问题。2016年的冬天,我从中国东北飞往大西南的四川双桥沟,参加中国首期攀冰教练员培训,那也是一次灵魂拷问的过程——我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攀冰胜地双桥沟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小金县四姑娘山风景区内。四姑娘山因其山峰资源丰富,所以也被称作中国的阿尔卑斯,每年吸引来自全球各地的登山探险爱好者前来挑战。四姑娘山的双桥沟、长坪沟、海子沟都有季节性冰壁及高海拔冰川,其中又以双桥沟的冰壁最具特点,每到冬季,双桥沟两侧就会悬挂着100多条天然冰瀑,其中有30余条可以作为体验型冰瀑,现已发展成享誉全球的“攀冰圣地”。这里不仅仅拥有相对中低海拔的季节性冰壁,即水冰,也分布着大量的高海拔冰川冰,专业术语称之为Alpine Ice。

2016年1月,经过层层选拔,我很幸运地入选全国首期攀冰教练员培训班。刚到达双桥沟第一天,高原反应来了个下马威,我开始头痛,呼吸困难,别说攀冰了,正常走路都气喘吁吁。可是第二天我们中国登山协会选拔准攀冰教练员和教练一行30多人到雪崩口进行全员测试。雪崩口冰壁位置海拔约4000米,冰壁在半山腰悬挂于冰川之上,暴露感极强,起步位置脚下就是30多米的悬崖,如果脱落可能一直滑到3000多米的双桥沟公路上,可以说我从来没有攀爬过暴露感如此之强的冰壁,而且还是一次极其严格的测试。攀爬整体感觉并不好,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终于完成了线路,很幸运地通过了测试,但等待我们的是一周的高强度培训。这次培训师资团队不仅仅有培训部主任王云龙领衔,还有国内攀冰顶尖高手周鹏、高山向导罗彪及来自新加坡的国际高山向导Kim,我们在撵鱼坝、雪崩口、木梯子等双桥沟高海拔冰壁攀登训练、技术强化,让我清晰地看到我的多方面技术与真正的攀冰教练的差距,也更让我深思在攀冰的道路上,我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相比那种有多个赞助商,不停地进行环球旅行探险的运动员,我更想做一个攀冰运动的布道者和传播人,能够让更多人体验攀冰运动,能够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且能够秉承科学和环保的理念进行攀登,在实现自己攀登目标的同时更加爱惜大自然,更加珍惜人生中出现的每一个人。当登山家乔治·马洛里被问到“为什么登山”时,他回答道:“因为山在那里。”虽然每个人攀冰、登山的动机不尽相同,但对未知的探索精神,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是每个户外探险人都应该具备的户外基因。



  Tips  故事  

挑战全球最大冰雪冰雕—— 攀冰与艺术的真正融合

2015-2016年我受邀来到北国冰城哈尔滨,对全球最大人工冰雕发起攀登挑战,在此之前全球仅有一位德国攀冰运动员——攀冰世界冠军埃内斯·佩帕特完成过此项挑战。

冰雕与我前几年攀爬过的所有冰壁都不一样,每一座冰雕都是用取自松花江面的高密度冰块经过精细加工累积而成,强度极高,很难攀登,而且经过设计师和工匠们的精心雕琢,每一座冰雕都是一座艺术品,因此如何能够尽量保持一座座艺术品的原貌又能够完成攀冰挑战,的确是一个不小的难题。2015年2月2日晚17点30分,我开始尝试对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主建筑欢迎拱门发起挑战。由于是第一次攀登高密度人工冰砖累积而成的建筑,攀登速度很慢,搭档也不停提醒我“慢慢来,别着急”。2月,哈尔滨的夜晚温度已降至零下35℃,我的手指很快就僵硬了,只能不断甩动手臂以希望更多血液到达手上。地面上聚集了几百人观看,我调整呼吸,慢慢向上攀登,终于登顶标志性建筑冰拱门,下方传来了一阵又一阵的掌声。而2月3日才是我真正意义上的挑战,我将向全球最大冰雕建筑——冰城堡发起挑战。很多媒体早早就架好了摄像机全程拍摄,那种四面八方都是镜头的感觉让我很难受。攀登过程极其不顺利,在关键的屋檐位置,我用冰镐敲击至少5次都没有精准地打进冰裂缝里,此时心跳不断加速,小腿出现了轻微抽筋的感觉,我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千万不能冲坠啊,一定要爬到顶”。 在我几乎力竭的时候我打中了冰裂缝,冰镐稳稳地挂住,我大口喘着粗气,休息了将近5分钟,最后一口气登上了冰城堡顶端。那一刻大脑一片空白,我高举冰镐大吼了一声,这既是一个释放,更象征着一种全新的开始。



理想的胜地

 

时光飞逝,从事攀冰探险已经快20年了,刚开始我总是执着追求更高的难度,也许是为了让自己在攀登圈更有名气,然而现在我更加珍惜每一次探险的过程,更想用我多年攀登与探险的经验,引领更多人加入攀冰事业,并且能够在安全攀登的前提下尽可能体会攀登带来的收获。因为攀登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快乐,它能够让我们更有勇气、更坚强、更睿智、更富有,能让我们懂得敬畏自然、爱护环境,更能够让我们懂得人生真正的意义。

 

很多人认为攀冰很危险、很难,他们都是对的,但人生中何事又是容易的呢? 人活着不就应该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新鲜事物并不断改进优化我们的生活和这个社会吗?当然,我在鼓励大家去努力尝试攀冰运动的同时,也有几点建议:一定要找专业的培训机构和俱乐部开启你的第一次攀冰之旅,这不仅仅能保证你的人身安全,也能够让你得到很棒的峰值体验。在中国,最专业的机构就是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中国登山协会,请选择有国家官方认证的教练或者俱乐部,并且听从教练讲解,选择专业的攀冰户外服装及有UIAA和CE国际权威认证的攀登器材。

攀冰运动属于高风险户外运动,请一定在动身之前购买专业的包含攀冰运动的户外运动专项保险,并确保自己身心健康且体能充沛。现阶段中国的冰壁绝大部分都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它们处于远离城市、环境极佳的山区里,攀冰者是彻彻底底的“入侵者”。所以在攀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环境,遵守LNT的7大环保原则,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好的攀冰胜地。

未来的两年我的梦想是去到加拿大的班夫国家公园、美国乌雷大峡谷、法国的登山胜地霞慕尼攀冰探险,当然我还希望和那些真正热爱攀冰的朋友们一起去非洲、去南北极,并更深入地发掘中国隐秘的攀冰胜地。在攀冰的路上,我会尝试用照片和视频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地球,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攀冰之路是崎岖的,也是美妙的,让我们背上行囊,以一颗谦卑的心和环保的理念去寻找最美丽的冰壁。



  Tips  

攀冰人最爱的中国冰壁

辽宁本溪老北湖冰壁

位于本溪市东营坊乡宫家堡子村。交通便利,自驾前往可以开到冰壁约500米处,徒步10-15分钟即可到达,四驱性能好的越野车可以直接开到冰壁下方。2012年Northeast Climb探险队一行5人曾前往勘查冰开发线路。1号冰壁总高度约30米,宽度约15米,冰壁线路难度在WI2-WI4,坡度在70-80度。2号冰壁高度约20米,宽度约5米,坡度60-70度。这也是辽宁最火爆的攀冰胜地,逢节假日需提前排队。

辽宁本溪滴水洞冰壁

位于本溪市南芬区本溪南高速口7.5公里平顶山森林公园内,冰瀑从悬崖倾泻而下,由于下方岩壁为仰角悬空地形,冰壁为90度垂直,为目前单段冰壁最高难度线路,难度约为WI5。这也是距离市区最近、交通最为方便的冰壁,但冰壁整体呈柱状,根据每年冬季水量不同,直径一般2-4米,更适合有一定基础的攀冰爱好者小团队形式前往挑战。

辽宁义县冰壁

位于辽宁义县大石湖风景区,是辽南地区高度最高的冰壁,整体高度约80米,下方角度约为80度,冰瀑中段几乎呈90度,接近顶端60-70度。难度在WI3-WI5,也是为数不多可以进行多段结组攀冰训练的好地方。东北攀岩联盟跨年攀冰大会、寻找东北最美丽等冰壁等多个攀冰交流活动和比赛曾在此举办。

 吉林长白山温泉冰壁

位于十五道沟里的冰壁,极为壮观,综合难度WI5以上,起步较简单,坡度60-70度,之后冰壁接近90度,一直到达攀冰顶端。由于冰瀑顶端与岩壁接近的位置经常难以冻实,目前还没有人能够攀登到达瀑布顶端。此冰瀑仅适合超级富有经验的攀冰高手尝试。冬季驱车前往,最好换好雪地胎,并在当地找寻向导带路。十五道沟原住民多为朝鲜族,所以攀冰之旅可以顺便体验地道朝鲜族风情。

四川四姑娘山双桥沟撵鱼坝冰壁

离双桥沟公路约 1 个小时徒步路程。可攀登冰壁总高度约为60米,根据季节,冰壁较好情况可以直通山顶,超过百米。第一段高度约30米,难度约为WI4+,冰柱路线。第二段高度约15米,难度约为WI2,缓坡路线。第三段高度约15米,难度为 WI3+—WI4。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四姑娘山的山地户外运动发展比较完善,当地有很多俱乐部可以提供攀冰向导服务,也可在成都通过报名户外俱乐部(最好是具有中国登山协会认证的那种)前往体验,中国登山协会每年都会在双桥沟举办攀冰技能培训,相关资讯可以从网站获得。



13.jpg


守望暴雪的人


● 撰文/图片   周游


弹指一挥间,我拍摄冰雪已有12年时间,期间我带着相机走遍了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青海、河北与四川等地,也曾去智利、阿根廷、新西兰等国家探索绝美的雪境。即便如此,我每年顶多能拍出10张左右让自己满意的冰雪大片——我不喜欢乱按快门,喜欢思考后的沉淀,喜欢独辟蹊径,尊重每一次促使我按下快门的那份感动。


14.jpg


行者简介

周游,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户外风光团队——极影 AdventureX 创始人之一,十二届中国金犀牛年度最佳户外风光摄影师提名,德国B+W签约摄影师,索尼中国官方合作摄影师,8KRAW Primier成员。

 

记得还是在2012年,喜欢户外登山徒步的我第一次尝试在旅行中拍摄冰雪——在黑龙江的雪谷和雪乡之间,我发现了一条翻山的徒步路线,于是带着刚买的单反相机,从雪谷徒步穿越到雪乡。当我登上山顶,遇到一片覆盖冰雪的雪松,仿佛进入了笼罩着霓裳羽衣的童话世界,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林海雪原”啊!自此我一下子爱上了冰雪美景,决心深度探索“雪的世界”。

随着拍摄的深入,我接触了越来越多的冰雪环境,发现那些海洋性冰川,尤其是有着独特造型的雪山、冰湖、蓝色冰川这样的美景更是迷人。在创作过程中,变化无穷的冰雪总是会带给我各种各样的成就感,但相比照片来说,我更享受探索的过程,因为我一直相信:每一幅作品的真正酝酿,不是曝光所需要的那几秒、几分之一秒,而是在抵达拍摄地、打开快门之前,我们走在那条既消耗体力又耗费智力的路途中所经历的漫长之旅。

每次出发之前,我都要做好万全的准备,比如,给汽车准备防滑链、更换冬季防冻玻璃水和冬季发动机机油、给相机带上相机棉袄、给自己带上雪套和踏雪板。如果要拍摄雪地星空,我会带镜头除雾带(加热带配件,围在镜头上防止镜头起雾),如果拍摄冰川还要带冰镐和冰爪,如果拍摄海冰还要准备叉裤。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早些年为了俯拍雪景而徒手攀爬瞭望塔的艰难已经成为过去,如今我常常随身带一台民用无人机,让构图更加灵活,拍出那种具有创意的上帝视角。

记得我第一次挑战有难度的冰雪拍摄是在渤海海湾。三九严寒,渤海湾海域结冰,昔日浩瀚澎湃的大海凝固成一望无际的冰凌世界,像极了冰雕玉砌的新大陆。在大连的瓦房店,有一片排石,是典型的海蚀地貌,如墙似壁,层层叠叠,好似卷卷佛经摆放在那里,也称“佛经岩”,是举世罕见的滨海地质奇观。人们平时只能在悬崖峭壁边远观,只有当海面结冰且退大潮时才可以踩着冰靠近拍摄。我去的那天恰逢日落,遇到超美晚霞,简直人品爆发,虽然退去的潮水已出现了涨潮的趋势,但我知道机会难得,还是狠狠心,踩着冰走近前去,畅快淋漓地拍摄完了这个场景。我低头一看,潮水上涨冰凌都漂了起来,随着海浪摆动。此时别无他法,我只能在浮冰上跳跃,往岸边逃。可冰凌经过海水的浸泡已变得酥软,我一个没踩稳,直接掉进了冰海里!在危急关头我把右手的三脚架包抛在浮冰上,自己奋力地游泳,尽量让后背的相机包少沾水,手终于抓住浮冰的边缘,爬了上去——要是被大块浮冰挤在海底,后果真的不可想象。


15.jpg

 


  CNT  对话  

想得到理想的冰雪大片,您有什么独特的小秘诀?

在阳光下拍摄冰雪的时候,冰雪反射阳光很厉害,冰雪的局部细节很容易过曝,这时候我常常会在镜头前加片cpl偏振镜,消掉雪的强反光,减少明暗反差光。而且偏振镜是可以通过旋转的调整反射光强度的。因为有时我并不希望完全消除掉它的反射光,希望冰雪能带一些反射的晶莹感。

如果也有读者想去挑战远距离徒步拍冰雪,可否给他们一些建议?

动态保暖的问题需要特别注意——在冰雪环境下徒步穿越的时候,我通常只穿防风的冲锋衣,里面配一件厚抓绒保暖,避免运动过程中发热出汗。因为一旦出汗,只要停下来不运动,汗液就会带走很多热量造成失温。所以,我不会穿羽绒服,避免徒步一身汗,拍摄冰冰凉。在运动保暖层内衣的选择上,切记不要穿全棉内衣,要穿能快速排汗的速干内衣内裤。

但如果不是需要远距离徒步,静态保暖需要特别注意。比如,在雾凇岛的冰面上守候光线的时候,就要穿最厚的羽绒服、羽绒裤和帽子,这才能让我们在接近零下30℃的冰面坚持两个小时。



16.jpg


绝境VS幻境

 

如果想要拍摄极佳的冰雪大片,基本上少不了雪地徒步,短途的一到四个小时不等,远距离的可能走数天才能到达——因为积雪深厚的地方通常人迹罕至,没有什么交通工具可用,我一般都会带好户外装备和帐篷,就地露营。需要克服困难的往往是拍摄前期机位的寻找和规划,其次就是露营早起的那个时刻,真的不想爬出温暖的睡袋!

 

记得有一次为了拍摄广袤的林海雪原,我独自一人背着帐篷走进了林海雪原深处,那里杳无人烟,积雪足有一米厚,气温在-30℃左右。想在这么恶劣的条件下活下去都很困难,拍片就更加辛苦。北风呼啸,我用工具在雪原上挖出两米长、两米宽的雪坑,把帐篷的一半埋在雪坑里避风。但是到了晚上,狂风吹得帐篷好像即将散架,我钻进-40℃温标的睡袋里依旧冻得要死。为了取暖,我取出气罐、户外炉头和锅,打算融化一些雪水,烧成热水,灌在保温杯子里,喝上一点,再灌个热水袋放进睡袋。可是气温实在太低了,气罐的气完全不能气化点着,我只能用手搓着气罐足足坚持了10分钟,才把气罐燃起来,就这样成功在林海雪原里面露营了一晚。天道酬勤,第二天早上,我遇到了极其绚烂的火烧云天气,为了拍摄一张俯瞰林海的全景,我徒手爬上防火瞭望塔,最终成功拍到了林海幻境。

还有一次我在长白山拍摄山地雪景,当晚一片漆黑,我把三脚架架在了悬崖的边缘,然后自己绕到对面的山顶自拍,而并没意识到危险。第二天早上拍摄雪中日出,从侧面一看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三脚架如果再向前放一步,自己就有坠崖的危险——因为长白山山顶风大且寒冷,处于悬崖边缘的雪,顶层被固化后下面被风侵作用掏空,然后新雪覆盖,周而复始,形成了雪蘑菇,看似厚实但下面完全是空的,只要人踩上去,即刻崩塌滑坠。自此之后再进行山地雪景摄影,我都会远离山体的边缘,尤其是夜晚看不清周围地形的时候。

2018年,经过3次转机和48小时的飞行,我终于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巴塔哥尼亚。4月的南半球是深秋,漫山秋叶,极其绚烂。进山之后就没有了手机信号,我通过卫星通讯手持机,以短信的形式接收到未来48小时天气预报——有超强大暴雪即将来袭。同行的小伙伴决定赶紧撤到山下小镇,而喜欢拍冰雪的我怎么可能放弃这个绝好的机会,我决定在托雷峰守候这场冰雪。那晚,暴雪降临,开始的时候还能听到沙沙的雪落在帐篷上的声音,后来随着帐篷上积雪的增厚,声音减小,之后就安静了,那一夜我睡得很沉。早上起来,我感觉呼吸有些困难,什么东西压住了鼻子,睁眼一看,帐篷已经贴在我的头上。原来一夜的暴雪,将帐篷压塌,我奋力把帐篷上的雪抖掉才爬了出来。外面变成了一片银白世界,扎营的树林里也有不少被积雪压塌的树枝。好的风景终究值得等待和守候,早上日出时分,笼罩在托雷峰上的云雾渐渐散去,露出了它雪后的绝美真容。


17.jpg


注入灵魂的风景

 

沉浸在冰雪摄影这么多年,最开始我只会拍一些细节雪景,毕竟日常生活中美丽的大场景太少。随着拍摄的深入和持续的户外探索,我开始喜欢用大广角来拍摄宏大的雪景,以展现大自然的壮丽神奇。这个阶段过去后,我又回到了极其考验观察力的小景创作,这些有意思的长焦小景会让你的雪景与众不同且难以复制。

 

记得我有张《雪脉相连》的作品,拍摄于南美刚刚下过雪的早上,雨夹雪将光秃秃的黑色树枝覆盖,从树底下看过去非常有趣,于是我换上100-400的镜头,拍摄树枝与雪的局部,黑与白的反差像河流一样相连,最后海纳百川的姿态让我觉得这张雪景非常与众不同。后来我又发现了将小雪景融合到大景中的景深合成拍法。比如,我想拍风雪中不到20厘米高的小树苗,就需要拿着带微距的镜头近拍才能在图片中占较大比例,但如果对这棵小树对焦,后面的宏大场景必然会虚,这时候只有运用景深包围技术才可以得到前后清晰的最理想画面。

很多人拍雪景会遇到问题——雪景明明是洁白、亮丽的,但拍出来却是灰蒙蒙的。拍摄冰雪有个口诀,“白加黑减”,即拍摄整体偏亮(白)的画面时要增加曝光,拍摄整体偏暗(黑)的画面时要减少曝光。因为冰雪的反光很强,相机测光表所测得曝光值受冰雪反光的影响而增高,所以减去虚高假象,曝光才会准确。当然我也不会机械地照搬口诀,拍摄冰雪的环境比较复杂,每天不同时刻对于雪的反射光的强度和角度也不一致,摄影师想要的每一张照片的效果也不一样,因此数码时代,曝光通常是以直方图为最终衡量标准。

这几年由于疫情原因,我一直在国内创作,如果未来疫情好转,我很想去挪威拍摄峡湾冰雪配上极光的绝美风景!这么多年与冰雪同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了解了风光摄影的本质,得到了与自然的对话的机会。作为风光摄影师要懂得尊重自然,而不是破坏自然、改造自然。我的很多作品之中,都有一个小小的我,站在绝美雪景里的镜头,就是为了传达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共生的观念。在我看来,唯有这样的风光才是被注入灵魂的风光。



  Tips  

摄影师推荐的最美的四处冰雪拍摄地

老里克湖

地点:中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与安图县交界处甑峰山西北的老里克山顶

特色:林海雪原、雪松和积雪雾凇景观

最佳时间:1月初

注意事项:注意附近有熊、虎等野生动物

巴塔哥尼亚

地点:巴塔哥尼亚地区主要位于阿根廷境内,小部分属于智利。

特色:壮观雪山、怪树、湖泊景观

最佳时间:6月初

注意事项:冰川公园内不允许飞无人机

大箐山

地点:中国黑龙江省伊春市小兴安岭南麓

特色:冬季林海、风电、云海景观和雪景火山岩景观

最佳时间:1月初

注意事项:车可以开到山顶,但是盘山公路是雪地,要注意行车安全。 

挪威罗弗敦群岛

地点:挪威北部,处在北极圈以内

特色:峡湾极光景观,星辰、大海、极光、冰雪尽收眼底

最佳时间:1月初

注意事项:冬季登山需携带踏雪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