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9 10:29:44
绵竹到成都不足100公里,推门可见雪山。这里有着“小成都”的芳名,小街、石桥、茶园、戏台、庙宇比比皆是,茶馆尤其多,逢庙、祠、河、亭必有茶座。诸葛双忠祠的肃穆、古酒剑南春的浓香、门神年画的多彩,让我品味到绵竹独有的川西文气。
绵竹小成都的文化基因由何而来
清代的绵竹名士唐乐宇有诗赞誉绵竹:“济济真如绵竹茂,芳名不愧小成都。”作为古蜀翘楚,绵竹延续了千年的益州古城格局。“小成都”的繁荣景象背后,其实是商贸重镇文化基因的作用。
摊开卫星地形图,绵竹西北是山,东南为城,二者分明,各占一半。绵竹的老城区则沿东西大街往两侧延展,剑南老街在西头,马尾河在东头。成都平原上的许多城池都保留有这样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如成都、广汉,或因循风水,或因循地形。
或许是思乡心切的官宦想要复制省城,或许是地方乡绅对省会的仰慕,绵竹处处保有成都的影子。与老成都府对应的是,这里也有一条春唏路,不过唏是“唏嘘”的唏;中心广场就像是一版微缩的天府广场;此外,草帽街、顺城街、人民公园都能在成都找到“原版”的地名与路名。
若没来过绵竹,人们听到“小成都”这个称号恐怕会忍俊不禁:绵竹的经济发展固然一直不差,但这个县级市毕竟位置稍偏,在富饶的成都平原算不上强县,“小成都”三字未免有些狂妄。不过,如果我们对绵竹的历史稍加了解,即可悟出其中的真正缘由。
绵竹地处汉羌之间,历史上一直是贸易重镇。在过去人背马驼的年代,绵竹的地位相当于成都平原西缘龙门山的一处缺口,松潘、茂县的药材、土产、牛羊经绵竹源源不断地流入平原,而成都的货物也要从绵竹北上西去。
在周围市县中间,绵竹的文化底蕴尤为深厚,游人走在城中,随处可见书画艺文。绵竹文气的兴盛或许正与边地贸易有关。去年我在拍摄茶马古道纪录片时,曾专门就此向父亲求教,他告诉我,他小时候见到过很多自印度进入中国的舶来品。这些货物沿着茶马古道一路来到四川,商贸途经之处,自然也就成了文化流转、沉积的所在。由此说来,贸易造就了绵竹的文化基因。
东汉中平五年(188),刘焉接任益州牧,将益州的州治从广汉迁至绵竹,管辖范围几乎覆盖了今日中国的西南疆域,自然也包括成都——但此绵竹非彼绵竹,汉晋时期的绵竹城,位于今天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以北3公里绵远河西岸,扼川陕古道,易守难攻,是防御成都平原的北部屏障。这个“旧绵竹”的益州治所地位仅仅存续了6年,便因火灾迁至成都。而今天的绵竹市是隋大业二年(606)由当时的孝水县改名而来。既然沿袭了过去益州首府的旗号,芳名不改,绵竹也因此有了些许优越感与底气。
今日绵竹保留下来一座老县城完整的街道格局。在城内悠然信步,巷子突然露出一截不起眼的梯形矮墙垛,我凭经验脱口而出:“古城墙!”走到头,果然看到了介绍城墙遗址的立碑。这段古城墙完美地融入了现代的市井街巷。
小城的实体商业异常发达,各类店铺间落其中;茶馆尤其多,逢庙、祠、河、亭必有茶座,连成都也难见如此高的密度,在这方面,“小成都”绝非浪得虚名。在剑南老街上的茶铺闲坐,买一杯5元的花茶,即可免费听一下午的川剧,还可以无限续杯,这体验堪比中东的咖啡屋了。货郎在各家茶铺间游走,擦皮鞋的叫卖声、采耳的嗔嗔声、川戏的唱腔,与鸟语、闲话交融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章“茶馆交响曲”。
就在这会儿,门外突然一阵喧嚣:古戏台旁有条蟒蛇盘树!这消息引来了众人的围观,嘈杂的人声甚至抢了戏台上表演的风头。消防员也到场了,大伙儿一齐商量该如何将蟒蛇制服。没多久久,关于蟒蛇的新闻就传到了邻近街区的其他茶铺。
我到过许多蜀中小城后发现,几乎每座小城都保留着一座民国时期的公园,这些公园亦可饮茶。绵竹人民公园在小西门外,采取的是中式园林风格。它与许多公园一样,依寺、祠而建,一旁便是祥符寺。这座千年古刹始建于唐,重建于宋祥符年间,寺门照壁上书“福”字。1927年,绵竹县市政局计划利用祥符寺林地、菜园筹建公园,将公园命名为“中山公园”,即今天的人民公园。1929年,绵竹公园开工建设,至1936年完工,园内遍植牡丹、海棠、桂花、蜡梅等花木100余种,1400余株,形成花木葱茏的景观。
游人可以顺着“仿古街”,从人民公园和祥符寺一直走到河边。在这途中,一座欧式的天主堂相当惹人注意:这座教堂是由法国神父白立山于1922年主持修建的,据说,主事者当时请来了崇州的工匠,利用当地砖瓦窑烧制的砖瓦,按照哥特式教堂建筑风格修建了天主堂,彩色玻璃及钟楼上的“合金钟”则由法国运来。教堂于1926年完工,屹立近百年。可惜的是,原来的大教堂在汶川大地震中倒塌,现在的建筑是在原址上重建的,保留了原来的风貌。
仿古街走到头是北门花桥,看过桥头的一口古井,沿滨河路一路往南,能走到绵竹老城的地标——明珠塔。途中的拱桥、堤坝、夜宵摊、烧烤摊、“张扯面”等老字号,都洋溢着浓郁的市井气息。
绵竹双忠祠与剑南春诸葛家族的余芳
诸葛双忠祠和剑南春酒是令绵竹闻名遐迩的两大文化标志,其中散发着的古韵余芳,千载之下,仍未消退。
南有武侯祠,北有双忠祠
诸葛双忠祠坐落在绵竹大西门外,全名是“诸葛都护父子墓祠”,当地人又称它“诸葛庙”。双忠祠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又经后世不断修缮,逐渐形成现在的规模;这里供奉的“诸葛”不是诸葛亮,而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
诸葛瞻字思远,为诸葛亮47岁时所得的独子;相传,诸葛亮对这个聪慧的孩子尤为喜爱,但也早已预言了他的命运——“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诸葛亮曾为诸葛瞻写下《诫子书》,一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传为经典。
263年秋,魏大将军司马昭伐蜀,令征西将军邓艾自阴平(今甘肃文县)取景谷道入川奇袭江油。如果稍微了解成都平原的地形便可知道,蜀道虽为天堑,但一旦进入江油平原,前方几乎一马平川。因为诸多原因,诸葛瞻在涪城(今绵阳)踌躇不前,延误了战机,只得往南退守绵竹,与儿子诸葛尚战死于绵竹关。随后,邓艾长驱直捣成都,刘禅投降,蜀汉灭亡,结束了43年的立国历史。
双忠祠从前还有“诸葛墓”之称,但无论是真墓还是衣冠墓的说法,可信度均不高。三国时期的绵竹城址位于现在的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而非今天的绵竹市,两处相距20公里。据史书记载,邓艾将诸葛瞻斩首邀功,所以就算能找到尸体安葬,也是无头尸,难以辨认,因此更可靠的说法是“身死尸丧”。四川的三国遗迹中,阆中的张飞墓、大邑的赵云墓、罗江的庞统墓、绵阳的蒋琬墓都有古籍记载,只有绵竹的诸葛瞻父子墓未见著录。倒是1952年修宝成铁路时,从黄许镇新胜村出土了一块“蜀汉骠骑将军诸葛尚之墓”的墓碑。所以,诸葛双忠祠更可能是像成都武侯祠一样,出自后人对诸葛父子的缅怀。
走进双忠祠,一眼便能望见“蜀汉三叛”郝普、糜芳、傅士仁的出土跪像,所说他们是从别处移来的。三座跪像赤裸上身,面露狰狞。跪像的传统最早或许可以追溯到青铜时代的跪俑,我在各地行走,见识过从秦桧到汪精卫的跪像,但“蜀汉三叛”则是第一次见,颇具蜀地特色。
双忠祠由墓碑、拜殿、启圣殿等建筑组成,旁边还新修了一座现代化的绵竹市博物馆。对于当地人来说,双忠祠是墓祠,更是绵竹人休闲的茶园,围绕着诸葛墓一圈,全是喝茶、醒酒、摆龙门阵的老百姓,“成都味”十足。
绵竹古井,酝酿千年川酒
四川有一条“U形名酒带”,绵竹就坐落在其上。这里有史可查的酿酒史不晚于战国时期。水是酒之源,水质对酒的酿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绵竹的地下水取自龙门山脉冰川水系,这形成了绵竹酿酒的独特自然条件。据《绵竹县志》记载:“惟城西一脉泉水可酿此酒,别处则否。”此泉被许多老百姓认为是诸葛瞻父子显灵,故称为“诸葛井”,诸葛井便由此成了绵竹酒的正源。
剑南老街是“天益老号”酒坊所在地,1985年6月6日,“天益老号”酒坊出土了一块砖,考古学家称之为南齐纪年砖,距今已有超过1500年的历史,考古学家据此认定“天益老号”窖池的建造年代不晚于南齐永明五年(487),为至今仍在传世运转的中国最古老的酿酒窖池之一。
“天益老号”酒坊有11口古窖池,在酒坊遗址周围还有明清遗存至今的古窖池695口,如今它们都归属于川酒名牌剑南春集团,这里的酿酒师傅们仍沿用着古老而传统的生产工具——酒甑、云盘、鸡公车、晒笆、黄桶,酒坊的货车进进出出,酿造车间也是半开放式的,走在老街上不仅能闻到酒香,还可以直观地见证古老的酿酒技艺。
剑南春可谓绵竹市的经济支柱之一,这个品牌在国内几乎家喻户晓,连平日不喝酒的人也知道。剑南春一名源于唐代的宫廷御酒“剑南烧春”,不过,唐代“剑南烧春”和今天的剑南春并无直接的联系,酒的酿造方式完全不一样。剑南春前身其实是四川绵竹地方国营酒厂,1951年5月1日,绵竹人民政府将“朱天益”“杨恒顺”“泰福通”“天成祥”等30多家酒坊收归国有,酿的酒当时被叫作“绵竹大曲”,采用带国画图案的瓷坛包装,真有古酒的风韵。
20世纪50年代的一天,执教于四川大学的文史学家、诗人庞石帚先生邀好友在家中饮酒,喝的就是绵竹大曲。酒酣耳热之际,庞先生觉得“绵竹大曲”这个名字少点韵味,美酒该有美名,于是提议借用唐人“剑南之烧春”的说法,改名“剑南春”。1958年,绵竹大曲正式被命名为“剑南春”,1984年绵竹酒厂也更名为“四川省绵竹剑南春酒厂”。
绵竹风味录
人们常说,绵竹是一座有味道的城市,说到饮馔,这里不仅有浓香甘洌的剑南春,绵竹米粉等名吃也是老饕们不可错过的绝妙风味。
入口即化的绵竹米粉
中国自古有“南粉北面”的说法。米粉又叫米线,是我国稻米类主食的一种,广泛流传于中国南方地区。作为统治四川街头、除面店以外数量最多的小吃快餐,四川米粉很难说能够统一成军,各地风味在米粉江湖中都能占一席之地,但万变不离其宗,不同区域的米粉无非就是对粉、汤、码、调料四大要素的排列组合罢了。
肥肠粉是成都本土的代表,以双流最为有名,绵阳米粉与南充米粉作为四川米粉的两大支派,米粉的细粗、口感有细微的区别,口味则各有千秋,而靠近云贵的川南地区,还有嗦粗粉的传统。
绵竹米粉大概只在成都平原一带小有名气,在成都其实也不算多见,有人说这是因为绵竹米粉采用经过发酵工序处理的熟浆粉的原因,米粉不易保存,难以运输,只能当天食完。我认为一项地方美食流传度广不广,主要是跟外出人口从事餐饮行业的数量有关,绵竹作为一个县级市,出去开粉馆的人口数量肯定比不上绵阳与南充这两大地级市。
绵竹米粉在我看来是四川米粉的一种异类,外地人初吃可能会吃不习惯,汤料的口味偏重,重油、重盐,码子主打牛羊肉——说明此地过去可能不缺油盐和牛羊。这也许还是与绵竹的地理位置有关,绵竹紧紧挨着孝泉回民村,又近茂县,这里几乎就是过去茶马、油盐、牛羊交易的重镇,街上到处都能见到牛肉火锅、牛肉米粉。
绵竹米粉中有一种码子叫作“大刀牛肉”——顾名思义就是刀片状的牛肉,配上细米粉,粉丝绵软,细嫩爽滑,入口即化,笋子香脆。汤有清红汤之分,人们一般选红汤,牛筋肉与香菜、葱花末漂浮在汤上。除了牛羊肉粉,绵竹米粉还有肥肠粉、牛肉粉、笋子粉、蹄花粉、鸡汤粉等种类。
军哥大刀牛肉笋子米粉是一家老字号的粉馆,开在二环边上,早晨很多人携家带口开车来吃。虽曰二环,但绵竹很小,其实就是货运路。绵竹人对牛肉粉的热爱颇深,体现在一大家子起早来吃粉,粉丝吃完,拨开红油喝汤,再喝上一碗清爽的银耳汤。
“温羊子米粉”的名字看上去比较粗暴,与一般只做早点的米粉铺不同,这家粉店靠近老城的市中心,平时也做夜宵。米粉绵软、细腻,入口即化,初吃几次没有那种味觉刺激的极致感,但每次来,又会反复回味这种味道。米粉分8、9、10元三个价格,羊肉加码价格是8元和10元。
孝泉清真美食
孝泉镇虽然隶属德阳市旌阳区,但其实离绵竹更近,历史上也曾受绵竹管辖。根据史料记载,清代康熙年间,外地的回族因“湖广填四川”来到孝泉,起初只有邓姓一家,接着邓氏的女婿马氏亦携眷到此。后来,又有刘、张、保、丁、喇(刺)、摆、李、沙等姓氏的回族相继迁来,到清代中期,附近县、乡亦有回族陆续迁入,孝泉遂成为回民的一个聚居区,一直至今。
孝泉的回族供应了德阳市周边的许多清真美食,不仅有孝泉、绵竹,还有旌阳区的牛肉巷、什邡市的洛水镇等地。孝泉镇上的回族主要聚集在半边街,以前这里是一条纯中式的古街,连清真古寺也是由汉族祠堂改建的,由门厅、经堂、大殿、客厅等构成,回民小区的回族讲的是四川话,在腌卤摊上打着川牌,外来文化早已被包容的四川土壤所吸收。
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灾后重建与近年的旅游开发让半边街焕发新容。我最近一次去孝泉时,半边街已变成了一抹的地中海蓝,一排蓝色马赛克镶嵌的建筑上盖着黄灿灿的穹顶。老字号“清芳源”餐厅还在,这里原本是半边街的头一家,现在也是当地最火爆的餐厅之一,旁边还有卖果汁牛肉的老字号“马昌萌”——果汁牛肉又名“裹汁牛肉”,具有麻、辣、香、酥及带有果味的特点,逢年过节,不少本地朋友会特地开车来买。
绵竹年画重绘乡土中国的众神图
年画在绵竹当地被称为“门神”,是一种民间木版画,采用木版加手绘的绘法,这种绘法在过去四川民间较为常见。“门神”通常用来驱凶避邪、祈福迎祥,每逢春节,人们都有巴(贴)门神的传统,来吓跑妖魔鬼怪,大门贴武将,二门贴文官,睡房门贴童子、侍女。瓜地童子寓意瓜瓞绵长,踩荷童子寓意连年平安,抱鱼童子寓意年年有余。
绵竹年画始于宋,清中后期鼎盛时绵竹有逾千名画师,成立了民间行会“伏羲会”,直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绵竹还有绵竹木板年画社。随着民间信仰的消逝,传统绵竹年画的传承只剩两家人了,俗称南北派。
2002年2月,绵竹年画入选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北派大师先后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南派大师是已故的陈兴才,家在绵竹以南的孝德镇射箭台村——绵竹在明朝时出过一个叫作刘宇亮的首辅,刘宇亮在绵竹的宅邸就是“天官府”,被绵竹人称为“刘天官”。传说刘天官在早年遇神人点化,被授神箭三枝,有一年绵竹闹旱灾,他就取出神箭,向西山射出三箭,三股山泉奔流而下。北派大师李芳福的老家在绵竹以北的拱星镇——拱星始建于明成化年间,《论语》将德政比作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故名拱星。
2006年3月,绵竹市委决定在绵竹年画南派掌门人陈兴才的家乡射箭台村建设年画村。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射箭台村受损,绵竹市与对口支援重建的苏州市合作,借鉴同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苏州桃花坞年画的发展经验,兴建了一个集旅游、展览、乡村观光为一体的绵竹年画村,并将附近的大乘村合并至年画村。
随着绵竹年画与旅游市场的结合,绵竹年画村、剑南老街也诞生了许多新派年画作坊,发展出了国画年画、工笔年画、年画刺绣、墙画等新派作法,引入互联网销售的方法,有的还融入了苏州年画的风格。南派大师陈兴才的后人陈云福、陈刚在绵竹年画展示馆对面有一个规模不大的南派画坊,还依然恪守着绵竹年画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