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5 10:59:31
浙东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运河一些历经多年湮塞、需要重新贯通的段落不同,作为京杭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的通道,浙东运河千年来奔流不息,在大多时候都舟行栉比、樯橹相连,很好地发挥着航运、水驿、灌溉等功能。不仅如此,浙东运河在历史上名人荟萃,汇成了一条极为璀璨的“文化星河”。
古代以钱塘江为界,将浙江分为“浙西”和“浙东”两部分。浙东地势南高北低,形成了很多南北向河流,因水资源丰富而被北魏郦道元描述为一个“万流所凑、涛湖泛决、触地成川、支津交渠”的地区。
浙东运河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开凿的人工运河——山阴水道。距古代史籍《越绝书》记载,山阴水道起于范蠡修建的山阴大城(相当于今绍兴老城)的东郭门,终于上虞东关练塘,长度约20.7公里。山阴故水道是我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也是浙东运河的核心和标志性河段。
东汉时期,会稽郡太守马臻在山阴故水道的基础上兴建了鉴湖,从此山阴故水道融入鉴湖航道。
西晋的第二位皇帝——晋惠帝司马衷智力低下,曾留下过“何不食肉糜”等笑谈。不过,他在位期间由会稽内史贺循主持,修建了从钱塘江东岸的西兴至会稽城的西兴运河,与曹娥江以东的运河一起,形成了西起钱塘江、东到东海的完整运河。运河开通后,浙东秀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探幽访胜。王羲之曾写过“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的名句,而王献之亦有“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的描述。在晋代产生的梁祝传说中,梁山伯寻找同门师妹祝英台时便是取道浙东运河。
唐朝诗人尤其钟爱这条游历线路。大诗人李白从扬州出发,沿运河南下到浙江等地,并在《别储邕之剡中》一诗中写道:“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还在另一首《越中秋怀》中刻画过“越水绕碧山,周回数千里。乃是天镜中,分明画相似”的景致。此外,孟郊等诗人也在此留下过不少佳作。因此,今天的“浙东唐诗之路”文化旅游线路对浙东运河上的旅游资源特别倚重。
随着宋朝皇室南迁,以及江南地区的大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浙东运河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运河航运条件和繁荣程度均达到极盛。据记载,宋高宗赵构曾多次借由浙东运河避险,死后出殡也是经萧绍运河抵达绍兴墓地的。
到了元代,官方仍对浙东运河进行了修缮维护,但是当时河上的航运已不如南宋时繁荣。
明清时期,浙东运河沿线形成了湖泊密布的水系,加之钱塘江江道北移的影响与清末轮船和杭甬铁路的出现,令浙东运河日趋衰败。不过根据记载,清代统治者非常重视运河治理,而康熙祭拜大禹陵的巡幸路线也经过浙东运河。
2009年,浙东运河改建工程完工。到了21世纪的今天,宁绍平原上的海陆空运输空前发达,但是运河、公路、铁道比邻而居,各安其道,浙东运河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调查组采纳了浙江大学陈桥驿教授等专家的建议,将京杭大运河的南端延伸至浙东运河上的绍兴与宁波。2008年11月,浙东运河列入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2013年5月,浙东运河纳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正式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浙东运河又称为“杭甬运河”,位于中国大运河最南端,全长239公里,全部在浙江省境内。它西起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跨曹娥江,经过绍兴市,东至宁波市甬江入海口,是一条东西向连接钱塘江与姚江的人工运河。其中自西兴至曹娥江的运河又名“萧绍运河”;进入上虞区境内,分为“虞姚运河”“四十里河”两支;进入自然河道后在浙江省余姚市丈亭镇分出支流“慈江”,在宁波市鄞州区高桥镇大西坝分出支流“西塘河”;然后干流经姚江与奉化江在宁波三江口汇合成甬江;最后在镇海招宝山东面汇入东海。